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知音集团:吃改革饭走创新路方能更强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布日期: 2010年5月6日 14:29 

      2009年,知音传媒集团净利润历史性地突破1亿元,达到1.1亿元,年创利税1.47亿元。而1985年,《知音》仅靠3万元起家。,经过25年的发展,目前知音传媒集团下属各项产业均保持增长,全面实现赢利,总资产达7.94亿元、净资产达6.32亿元。

教育等多元产业构成的产业格局,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居全国期刊行业前列。

  是什么原因让知音在20余年的发展中不断实现质的飞跃,又是什么推动了知音的做大做强?

  “改革创新让我们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改革创新 提速产业上扬速率



  知音从创办之初就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湖北省最早实行这一体制的文化事业单位。面对生存压力,知音从一开始就引进考核竞争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尤其是1992年建立了将主要负责人收入与杂志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挂钩的目标责任制,推动了经济效益的迅猛增长。从1992年到1999年,《知音》月发行量由60万份上升到430万份,增长了7倍多;年利润由200万元上升到6800万元,增长了30多倍。

  2000年1月,知音率先在全国期刊界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全面实行企业化管理和经营,步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谈到为何要积极转制时,胡勋璧告诉记者,知音在经历了一段快速成长期之过后,前进步伐有所放缓,遇到了发展瓶颈期,杂志发行量等一度处于徘徊状态,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就在于体制因素的制约。“当时我们的内部管理已经是企业化了,但却披着一件事业单位的外衣,就如同一个胖子硬要穿一件很小的衣服,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并且,我们按照市场规律经营刊物,进行得热火朝天,但是管理部门检查时就会出现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事业单位体制的束缚严重制约了我们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转企是知音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路径。”胡勋璧说道。



  转企以后,从2000年到2006年,《知音》杂志的月发行量由420万份增长到630万份,增幅达50%;集团下属刊物由2种增长到8刊2报;集团年利税由7500万元增长到1.38亿元,几乎增长了一倍。

  “只要产品好,不愁没市场。”

  4次飞跃 源于思路调整


  在采访中,胡勋璧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产品好,不愁没市场。”对于刊物而言,其基础就是内容。在产业发展中,《知音》杂志的品牌知名度及发行量的4次大幅度提升,与其对内容的重视不无关系。

  “目前,《知音》的每期稿件都是执行主编从100多篇稿件中初步筛选六七十篇提供给副总编,副总编再从中筛选出50余篇,总编辑最终确定出版的20余篇稿件。”胡勋璧说。知音对刊物质量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知音》创刊号发行量达40万份,当年月发行量突破100万份,第三年达到140万份,在全国期刊市场中确立了自己的品牌地位。胡勋璧说:“一本杂志,如果读者不买,那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值得买。当你把内容做好、做扎实时,读者自然会接受你的刊物。”这是《知音》业绩的第一次提升,是突出“人情美、人性美”质量特色的结果。

  从1987年下半年到1990年,《知音》发行量出现大幅度下滑,期发行量一度不到50万份。为重塑《知音》的品牌形象,胡勋璧提出了“篇篇可读、期期精彩”的质量目标,并充实编辑力量,加强和改善对编辑的管理,由此带来了《知音》发行量的第二次提升。1994年《知音》月发行量重新突破100万份大关,1998年突破了300万份,达到320万份。

报纸纷纷创刊,辟专版或专栏用相当的篇幅刊登生活纪实报道,在时效性方面,月刊《知音》天生处于劣势。为此,1999年1月,《知音》改为半月刊。出版周期的缩短,提高了文章的时效性,改刊第一个月的发行量就由320万份上升到400万份,年底达到了430多万份。
《知音》发行量的第四次提升,则实现了期刊质量与读者阅读需求的同步提高。“从2000年到2002年,《知音》的月发行量始终徘徊在400万份左右,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刊物质量的提高落后于读者审美标准的变化,不能满足读者新的阅读需求。”胡勋璧说。于是,他提出了更高的刊物质量标准,即“篇篇是美文、期期有精品”,同时下大力气抓编辑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改进编辑流程。

  “依托品牌优势,注重产业业态创新。”

  延伸品牌 加快系列刊报发展


  目前,知音传媒集团下属《知音》、《知音·海外版》、《知音·励志版》、《打工》、《好日子》、《知音女孩》、《知音文摘》、《知音漫客》、《小说绘》等9种期刊和《新周报》、《第1生活》两份报纸,刊报月发行总量1000余万份,且各刊报均实现赢利。



  1996年8月,知音推出了第一份子刊《知音·海外版》。之所以能在几乎没有增加投入的情况下,第一期就实现赢利,年底以20多万份的有效发行量在期刊市场牢牢站稳了脚跟,就是因为在编辑、广告发行及人才资源等方面利用了《知音》的现有平台。虽然《知音·海外版》主要反映国外生活题材或国内涉外生活题材,但其“人情美、人性美”的特色与《知音》一脉相承,是《知音》内容的自然延伸。



  随后推出的系列子刊虽然在内容上不像《知音·海外版》、《打工》那样与《知音》拥有如此紧密的亲缘关系,在图文编辑、装帧设计、制版印刷以及广告、发行等方面与读者已经习惯了的《知音》传统编辑出版经营模式也有很大不同,但《知音》雄厚的期刊出版实力,仍能为这些子刊的组稿、编辑、发行、广告和出版经营管理等提供充分的资源支持,使这些子刊较快地实现了出版经营目标,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

  2008年以来,知音在新增两份月发行量过百万大报(刊)——《新周报》和《知音漫客》的同时,积极走向海外办刊。从2008年初开始,《知音》加拿大出版公司与当地《环球华报》合作,出版发行《知音新女性》杂志,共出版20余期,并实现赢利。下一步还将以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出版业务和模式为基础,逐步向整个加拿大以及北美地区乃至其他华人集中的国家和地区辐射。

  “多元产业像车轮,推动知音产业规模化前行。”

  多元经营 增强互动效应


  “如果把《知音》比作发动机,那么多元产业就像车轮一样,推动着知音产业的规模化前行。”在谈到跨行业发展时,胡勋璧打了个这样的比方。

  知音广告公司仅用3年时间,就将《知音》四封彩色广告每版价格由3万元提高到11万余元,赶上了经济发达地区同类型期刊的广告价格水平。知音发行公司在全国建立了20余个分印点,同时建立起二级批发商数百家、终端网点上万家的发行网络。而知音印务公司在承接印刷业务的同时,与造纸厂家研究定制的《知音》期刊专用纸,已被全国大多数期刊采用。

  知音产业还向战略性投资项目延伸,从整体上提高了知音期刊出版产业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了规模化发展的后劲。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达6000余名,年实现收入结余2000万元。知音物业公司开发项目共购入土地500多亩,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武昌核心地段写字楼建设项目也正在实施。

  2009年创办的知音书局、知音动漫影视培训学院和高级传媒编辑研修学院也起步良好。此外,2009年由知音投资、以报道对象“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谭纪雄为原型的电影《特警英雄》将于今年5月上映。胡勋璧说:“多元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增强了实力。产业规模扩大了,我们心里也更有底了,对于规模化发展可谓越做越有信心。”

  目前,,知音集团正在积极准备改制上市,并为改制上市后产业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音的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总资产规模达100亿元、年收入100亿元、利税15亿元,从而将知音传媒集团打造成为双百亿国家级航母型出版企业。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