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转型期,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赢这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战?昨天上午,第五届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在广州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美国兰德公司经济学家KeithCrane(柯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南区总经理农克强分别做了主题演讲,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2008年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如今欧债危机又掀起波澜。 危机中,有的企业一蹶不振,有的却顽强地生存下来。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和经营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对抗危机中所贡献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日本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他在60岁之前创造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在日本航空遭遇严重的金融危机时,日本政府请他出来挽救日航。但他并没有经营过航空公司,请他出山主要在于他有一套经营哲学。”金碚指出。 “美国3大汽车公司管理水平很高,但它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为什么要政府去救它呢?它遇到的问题也是企业文化矛盾导致应变能力差,我们把它叫做‘缺乏制度弹性’”。金碚认为,落后的企业文化会引发企业危机,而优势的企业文化能帮助企业化解危机。 “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是决定我们企业文化方向发展的一个背景因素。”裴长洪指出。 企业文化要随经济转型 “将时间退回到30年前,企业家最头痛的是资金;20年前,企业家最缺乏的是技术;10年前,企业家最关心的是‘项目’。现在,大多数企业家会告诉你,缺的是人才和企业文化。”金碚指出,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一个关键。 未来的15到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转型期,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社会发展战略转型对于企业提出了新的文化挑战,而企业的文化变革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深层次的条件。 “在全球化竞争的条件下,产业链的布局和竞争的压力不断传导,像富士康这样大型代工企业应运而生,企业将压力传递就传到每一个员工身上。但是,人不是没有生命力的生产要素,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中的员工已经不再是西方工业化初期那样的一个产业员工。”金碚说。 “近一年来广东的基本工资上涨了20%,不能再靠以往的劳动力密集,低成本的优势来竞争。像华为等企业开始转向品牌建设,希望能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将企业生产和文化关注点转移到科技、创新、绿色经济上。”柯睿认为,中国要融入世界发展当中,就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而这些文化又要有相应的科学技术。 考虑“8090”的新需求 无论是从社会结构变化还是经济战略转型来看,企业文化衍变的一个深刻内容就是企业本位和以人为本如何协调和统一。 目前,中国家庭结构和家庭文化正发生历史性剧变,家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变化互为作用。“企业不能把80后、90后工人训练成和上一代一样,他们是独生子女,即便是农村来的基本上也不会务农。所以,企业必须产生适应新一代人的企业文化,并使它成为支撑企业竞争力的因素。”金碚说,“企业如何使受过比较高教育的员工具有成就感、归属感,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欧洲企业在员工福利方面一直走在前面,农克强介绍了西门子的做法。“我们建立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保证员工的职业健康积极推行健康普及,社会咨询和医疗服务等举措,在保障员工工作安全方面,加强了职业安全,辐射防护和有毒物品运输技术风险等方面的管理。” 从以钱为本到以人为本 “上世纪70年代的农民工,以经济利益为主,加班12个小时都没有意见,但现在的员工是80后、90后,他们更重视精神文化需求,原来以经济利益为主的企业文化必须向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在论坛的“看企业文化演变创新”互动环节,广州百货公司董事长荀振英的话,引起大家共鸣。 在经历金融危机冲击,广东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节点,企业如何传承和创新自己的企业文化,实现又快又好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肯定人的价值,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新的企业文化中,几乎成为参与讨论嘉宾的共识。 “英国BP公司,世界500强排名前10的企业,过去也创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最近却发生漏油导致伤亡事件,原因就是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把人的价值放在了企业价值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光明说。 在经历金融危机后,广东推进双转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人为本创新企业文化,是与时俱进,顺势而变的需要。 以人为本还体现在激励个人创造力。普智经盛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叶生在发言中认为,真正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跟员工共赢。该公司把企业文化建设慢慢转化到员工正面激励上,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据了解,世界著名的GE公司,员工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将意见反映给上层管理者,员工习惯于使用备忘录、布告等正式沟通渠道来表明自己的看法。“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清除,使GE有效地实现了内部信息最大程度的共享。”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的李丙羊说。
低碳是使命更是机会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不仅来自于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也来自于民间组织和部分先知先觉企业的自我约束。这些都迫使企业在提供高品质产品的同时,改变生产方式。金碚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细康在这一问题上不谋而合。 广东省政协常委、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谈到,从2005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开始,全球气候变化就已是一个世界级优先议题,这需要全世界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实际行动,低碳已成为企业的一种使命。 而这也必然成为企业的发展机会。赵细康表示,为履行低碳的社会责任,企业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本身就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目前巨大的减排压力,更使低碳成为新的竞争力源泉。 低碳潮流扑面而来,每个企业都将置身其中,台湾工商业代表沈守训甚至还为企业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他说,因为碳排放造成气候问题从而催生低碳文化,企业在减排的同时,能否参与到造林当中?“这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可以通过碳排放交易盈利。”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