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锋最近有些幸福的烦恼。 “一家外国的知名企业来买我们的空调变频技术,到底是卖上一代技术给他们呢,还是新一代呢,这是我们正在考虑的问题。”这位海信科龙空调有限公司开发中心副主任笑着说。 显然,多年前发轫的“技术立企”战略已经让海信立住了。 很多海信人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六年前的海信年度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当大家沉浸在过去35年销售收入连年增长25%的骄人业绩时,董事长周厚健却放下庆祝的酒杯,告诫员工: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没有知识产权这个DNA,“百年海信”就只能是个梦想。 一个星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向低调的周厚健毫不掩饰他的自信:“现在是海信收获的季节。” LED电视:领衔“主演”国际标准 接受采访的时候,海信的LED研发团队成员刚从美国参加国际电工委员会平板显示技术委员会的一个会议回来。 这个会议似乎是专为他们召开的: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对在2009年12月份举行的国际电工委员会平板显示技术委员会年会上,来自中国海信的资深科学家刘卫东博士提交的LED背光分规范国际标准建议草案提出修改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一轮草案。 “以前,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和PDP(等离子)相关国际标准制定方面,中国企业也参与过,但都没有像这次一样成为系列重要标准牵头制定方。”海信数字多媒体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卫东说,“LED背光国际标准的制定对LED电视的国际行销大有裨益,而中国企业牵头标准的制定,将进一步增强国内彩电企业在国际LED电视市场的竞争力。” 实际上,早在2003年,就由科技部牵头成立了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LED产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从2006年“十一五”开始起,国家将半导体照明工程作为一个重大工程进行推动。我国的半导体LED产业链已相对完善,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LED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 相比普通CCFL背光液晶电视,LED液晶电视可以有效节能30%以上,且完全不含铅和汞等有害物质,是真正的绿色环保光源。光电效率高、色彩丰富、节能、环保……诸多的优点吸引专业人士涉足此项研究。 上马LED背光开发项目的想法在刘卫东的脑海里不断清晰起来。“2005年下半年,我们终于把设想变成了行动,开始做这方面研究。很快我们得到了科技部等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他回忆道,“不久中国第一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LED背光源电视面世,这是海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低成本液晶动态背光源’项目取得的重大突破。” 2006年,国家863计划项目答辩会上,海信的成果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2008年,海信赶在奥运会前夕全球第三家向市场批量推出了采用自主开发背光技术的大尺寸LED背光液晶电视产品; 2009年9月,海信在行业内率先推出19英寸—55英寸全系列超薄LED液晶电视产品; 2009年12月,在日本举行的国际电工委员会平板显示技术委员会年会,决议由刘卫东博士牵头起草LED液晶背光分规范国际标准,并与韩国专家共同牵头起草背光显示总规范标准。 …… 每一步,刘卫东和他的研发团队都走在了世界技术的最前沿。 对这个团队的介绍,海信是用这样一段话来概括的:五年前,他们隐忍多年磨砺出了被誉为民族第一芯的“信芯”;三年前,他们建立的国产第一条模组生产线打破了外资的垄断;今天,海信站在国际标准牵头制定者的潮头,怀揣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进的梦想。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郝亚斌说,此次海信能承担国际背光总规范和LED背光分规范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不仅体现了其在LED技术上的雄厚实力,更显示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对中国声音的倾听和关注。这不仅可以使中国企业规避国际专利技术的壁垒和限制,也可以提高中国LED产品的盈利空间和产品竞争力。 光通信技术:看得最远的决策 2009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授予了出生于上海的华裔科学家高锟,表彰其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上的研究贡献。这项诺贝尔奖的颁发,充分说明了光通信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并且将在人类未来文明发展中发挥持久影响。 然而在七年以前光通信的前景却并不乐观,在经历了一轮概念性的炒作之后,整个世界的光通信市场陷入低谷,大批公司倒闭,人们形象地将这一现象称为“见光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一年海信却踏进了光通信领域。 事实上,海信上个世纪末就成立了专门团队跟踪光通信产业的发展,调研评估其对海信未来产业发展的影响。经过调研分析,海信充分认识到光通信技术将会改变未来产业格局,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高科技新兴产业。基于此,在行业低迷、市场开拓异常困难、看不到短期回报的情况下,海信仍然决定逆势而上。 当时在加拿大麦克麦斯特(MacMaster)大学从事光通信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黄卫平博士成了海信光通信产业的开拓者。说起这段曲折的发展之路,黄卫平至今还印象深刻:“那时候海信光通信的研发工作地在美国,做出来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卖给摩托罗拉、阿尔卡特这样的公司,很少有公司像我们这样一开始就有这么大的客户。”他笑着说,“在很长的时间内,我们的技术领先竞争对手一年左右,除了我们,阿尔卡特甚至找不到第二家供应商。后来国内的光通信产业开始发展,我们才有了国内市场。” 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因为光通信行业属于高技术领域,相应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极少数西方国家手中。出于对中国强大的恐惧,发达国家对特种应用领域的光电器件严格限制向中国出口。比如,铜缆通信向光缆通信转化的核心技术只有一家美国公司和一家法国公司掌握,批量进口十分困难。但是,我国在航空航天、雷达、舰艇等特种应用领域急需这一技术。 因为海信在光通信领域有所积累,2008年,海信领到了一个“任务”——承接国家专项,研发专门用于特种行业的并行光电转换集成器件并实现产业化。海信在接受这一任务后,研发人员经过一年夜以继日的攻关,主要指标达到国外同等水平,部分指标领先国外竞争对手。 这项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突破,打破了国外在特种光通信器件上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解决了我国新一代飞机、卫星等国家重大研制项目上光器件技术难题。直到现在,这一领域的工程师们对这件事都记忆深刻。“我们为此非常自豪。” 对于光通信产业上取得的成绩,海信董事长周厚健十分庆幸自己在八年前的正确选择。“我当时去加拿大,遇到我的同学黄卫平博士,跟他的交谈中我感觉到光通信技术一定大有可为,但那时候正是光通信行业的最低谷,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庆幸的是,我们选择了在这项技术上深入研究。” “正因为我们过去这些年的积累,让我们在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有了足够的技术储备,占得市场的先机。”黄卫平说。 变频技术:自主创新打破封锁 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今夏的广告,一定会发现,所有的空调广告都开始强调“变频”的概念。变频空调因其节能和舒适的特点成为如今市场的主导。 然而在十几年前,当变频这个概念在中国还不多见时,海信已经开始了他们的研究之路。1998年,海信自主研发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变频空调;1999年,海信全直流变频空调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海信长期保有国内变频空调市场的半壁江山,技术水平一直与国际领先水平保持同步。 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知道这条路上的艰辛。参与此项研究的王剑锋现在还记得他们的团队当时面临的难处,当矢量变频技术出现的时候,是日本的同行最先掌握了矢量变频这一核心技术,而中国大多数企业在变频技术上仍鲜有涉足。那时,他的同事曾专程前往日本与业内知名的一家公司谈技术合作,起初日方满口允诺海信可以引进任何技术,但一提到矢量变频控制技术,态度立马大变:“除了矢量变频,什么都可以谈。”矢量变频的技术地位和重要影响可见一斑。 由此,海信年轻的工程师们瞄准行业内最先进的核心技术——矢量变频控制技术,展开了扎实有效的自主创新。三年之后的2005年,海信正式推出了中国的矢量变频控制技术,此举打破了日本企业对中国长达8年的高端技术封锁,取得了变频空调及冰箱核心技术的重大标志性突破。自此,海信的矢量变频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其冰箱及空调产品上。同时,经国家标准委批准,海信的技术团队牵头制定了中国变频控制技术标准。 此后的2006年,海信即推出了一款能效比达7.5的直流变频空调,刷新了世界纪录。同时,矢量变频技术在海信的冰箱等产品上也开始了广泛的应用。 对海信的变频空调技术,早在2004年以前,三洋公司的技术专家须田曾这样评价:“我们曾经将海信空调自主研发的变频控制器带回日本三洋公司本部做比较。试验证明,与我们公司的产品驱动模块控制三洋压缩机的效果相同。这表明海信的变频空调控制技术已经达到了日本的同类产品水平。” 自己有技术才有了谈判与合作的筹码,这几乎是一条铁律。在技术研发之路上迎头赶上行业领先的日本之后,高端技术的合作才由此开始。2010年5月31日,国内首家尖端变频技术联合实验室在海信集团研发中心挂牌揭幕。海信科龙与DigiPower(Hong Kong)Technology INC、日本株式会社RYOSAN(菱三)签订协议,今后三家公司将共享彼此的优势技术成果和经验,联合打造全球尖端变频技术研发平台。这是继海信三菱电机变频控制联合实验室成立以来,海信在高端变频技术领域的又一次突破。 智能交通:高端产业里的中国智“惠” 在北京奥运主场馆的“鸟巢”和“水立方”周边道路上,海信的智能交通系统每一刻都在发挥着作用。 2005年12月,北京奥运的智能交通系统采购中,海信以第一名的成绩中标,打破了国外企业在交通信号控制高端市场的长期市场垄断,实现了国产品牌在该领域的产业突围。 奥运前夕,在北京交管局发布的奥运期间北京市启用十大奥运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其中有三大系统完全采用海信自主研发产品。此外,北京奥运五千多辆承担各级官员、运动员、观众、志愿者、媒体出行任务的公交专用车辆T4项目,GPS车载终端全部采用海信智能交通产品,海信成为北京奥运会城市交通建设主要的提供商和服务商。 当记者走进海信智能交通研发中心,技术人员第一个向记者介绍的便是他们在奥运会上的成功。“这一事件对于海信智能交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此之后,海信先后四次中标北京道路交通信号控制项目建设,海信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已经服务于北京市1400多个重要交通道口。 智能交通系统是一个高难度的项目,技术与市场风险高,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且国内整个行业前期积累较少,高端专业人才匮乏。国外由于较早投入了智能交通系统研发,西门子等国际公司在这一行业形成了技术垄断,国内大部分厂商由于担心技术投入带来的巨大风险,只愿意投入低端简单系统研发,导致很多项目招标指定国外产品,巨大的市场空间拱手让与国外巨头,而且发达的网络系统使得交通系统的安全管理异常重要,采用国外系统使得未来国家安全隐患重重。 为突破智能交通核心技术,从上世纪末开始,海信网络科技公司即使是在收入规模并未明显增长的情况下,仍坚持在研发经费的较高投入,使得近年来技术创新步伐大大加快,2008年、2009年两年间取得的知识产权数量达到了公司在这一领域取得所有知识产权总量的一半。 有了技术积累的海信智能交通不断深入他们的开创之举。科技部“青岛市智能交通系统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先进的公交设备开发”等科技攻关计划,“基于无线网格技术的远程分布式信号控制器”、“面向出行者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等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运量快速公交智能系统与公交优先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以及国家973项目“大城市交通拥堵瓶颈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海信一直都是关键研发力量。 海信智能交通技术部门负责人介绍说:“使用海信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后,城市中一般道路路口的通行效率可以提高10%以上,车辆行驶时间减少30%左右,可以在不增加路桥建设费用的情况下,增加25%的交通容量,由于停车和车辆缓行带来的尾气污染将减少20%,以中等规模城市为例,每个城市每年节省燃油费用和相关交通开支数千万元。” “除了这些,我们还给国家省了大笔的投入,”这位负责人骄傲地说,“由于海信国产智能交通产品的迅速崛起,对原来国外高端品牌占领市场的格局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直接导致国内市场上行业产品的单价降幅近40%,每年为国家在智能交通系统上的投资节省了上亿元。”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