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你以为你还可以生活在一个干净、安全的世界里吗?看过下面这个惊人的统计后,恐怕谁也不敢给出肯定的答案了。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全美最大50家网站在每个访问者的电脑上平均安装了64种追踪技术,而且通常都不给任何提示。这意味着它们可以肆无忌惮地随时窥视上网者的行为,这是一个只有行业少数前沿人士才知道的内幕。而近来,从“搜索巨人”谷歌到“个人电脑先驱”微软,再到“世界第一网站”“脸谱”,一个个网络巨头相继跌进出卖用户隐私牟利的肮脏陷阱,逼得网民大飚脏话怒斥其无耻。难道在网络、电子眼等高科技和新工具一点点架构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人类注定将毫无隐私可言吗? 今年5月底,知名社交网“脸谱”的CEO马克·扎克伯格在回应知名科技“博主”罗伯特·斯科布的质疑时,首次承认“脸谱”在涉及保护个人隐私的问题上“犯了许多错误”。对此表态,有业内人士认为,“愿意改进隐私设置无疑是很好的,但他应该更早并以更公开的方式做出解释”。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5月15日,美国著名科技博客作者、微软前雇员罗伯特·斯科布撰文称,新的网络科技正在重新建构“隐私”的概念。他认为,扎克伯格和“脸谱”滥用人们的隐私却分文不付,“或者至少还没有告诉我们回报何在”。斯科布和很多美国网民对“脸谱”4月调整操作界面表示不满(用户原来可以设置阅览权限的一些资料和页面被强行公开,若不接受公开,用户已建立的信息就经常会“自行消失”)。一位来自芝加哥、名叫“EVA KORONTAI”的网民对此大骂说:“我们的隐私他妈的哪儿去了?在“隐私”栏,我找不到任何可以阻止这种粗暴恶行发生的设置……”。 尽管“脸谱”网随后做了相应的调整,但到了7月底,又一轮隐私风波席卷了它。美国网络安全顾问公司“Skull Security”的一位研究人员利用“蜘蛛程序”从“脸谱”网收集了多达一亿个未修改隐私设置的用户数据。人们猜测,这些个人数据很可能成为广告商的受众目标。华盛顿电子隐私信息中心研究员迈克高对此事件的评论是:“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在‘脸谱’上的信息被多大程度公开,这种无知很让人忧虑。” 最近一个月,美国《华尔街日报》还发表了多篇报道,揭露一些大牌网络公司如何获取个人隐私并从中牟利。8月11日,该报以“谷歌的难题:要不要用隐私谋利?”为题报道说,“谷歌过去有所克制,没有大规模地利用它手中有关网民的数据赚钱,担心这样做会招致不满”,但由于“脸谱”等跟踪人们上网行为并出售相关数据的竞争对手迅速涌现,谷歌被迫开始转变,而它的改变,可能会裹挟整个互联网世界随它前行。据报道,谷歌去年9月推出一项新广告业务,可以让广告商锁定个人,如鞋类市场的消费者,在他们上网时即时追踪他们。而谷歌可以在每笔广告销售中提成。 《华尔街日报》8月4日还以“个人隐私成互联网新金矿”为题报道称,目前互联网上成长速度最快的生意之一就是监测互联网用户。研究发现,全美最大的50家网站在每个访问者的电脑上平均安装了64种追踪技术,而且通常都不给任何提示。对消费者追踪行为的广度和侵入程度已远远超出人们的认知,只有该行业的少数前沿人士才知道实情。 除了谷歌、“脸谱”遭到质疑外,“微软如何扼杀网民隐私保护计划”也被美国一些媒体曝光。2008年初,微软Internet Explorer 8.0浏览器的设计人员曾打算给用户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来避免被人在网上“盯梢”。但一些微软高管认为,如果浏览器自动向消费者提供隐私保护,将加大微软从出售网上广告服务中获利的难度。在微软2008年春的一次会议上,高级副总裁迈克·安德鲁斯就对设计人员表示了抱怨。为此,微软在浏览器大战中做出“灰色抉择”,对其浏览器软件进行了专门设计,即用户如果想让自己的上网记录不被跟踪,每次启动这款软件时都得打开一次隐私保护设置。 针对网络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各国都着手进行控制。如加拿大就成立了联邦隐私办公室,专事打击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2000年4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制定了美国第一部网络隐私法———《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欧盟1995年制定了《欧盟隐私保护指令》,对网络环境下的隐私保护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定。 日本人过去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相对薄弱,这一点从日本各家门口都贴着户主名字的做法就可以看出。但在网络社会,日本人也把隐私当成了重点防护对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成立了“私生活保护研究会”,对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进行研究。2005年,日本还开始实施保护个人隐私的《个人情报保护法》。 韩国政府对保护个人隐私十分重视,韩国有《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私生活保护法》等法律来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今年7月,韩国政府表示,为了避免个人信息和隐私受到侵害,将在2012年底推行新的身份证,新身份证只显示出个人照片、生日和姓名,而身份证号码、住址、指纹等个人敏感信息将保存在身份证的内置芯片里,以保障持证人即使丢失身份证也不至于泄露个人信息。 但各国防止个人隐私被侵犯的成效还不明显。英国《每日电讯报》认为,这是因为人们过去对“网络隐私泄露无处不在”的严重性没有形成共识,而网络技术发展太快,相关法律还跟不上。对此,有关专家认为,保护个人隐私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是个人要有保护隐私的意识,不要轻易对外泄露自己的信息资料;二是一些机构和部门也要对涉及到个人隐私的网络安全问题足够重视,要严惩泄露他人信息的当事人。 “脸谱”和谷歌“街景”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在很多国家都受到限制。8月10日,韩国警方以涉嫌违反通信秘密保护法对“谷歌韩国”进行搜查。韩《朝鲜日报》认为,谷歌“街景”在韩国非法收集个人信息,明显是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应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加拿大隐私专员杰妮芙·斯托达特也专门致信谷歌首席法律官德拉蒙德,认为“街景”功能涉嫌违反加联邦法律,不当搜集和公开了加拿大人的隐私,她强调,尽管谷歌声称,只要被拍摄者反对,就可即刻撤下照片,但“网络是如此快捷,从投诉到撤消间的短暂时间,已足够让图片被点击无数次,传播到许多地方”。此外,去年底今年初,加联邦隐私办公室还两次指责“脸谱”网的使用规则“实际上助长了侵犯隐私的行为”。 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学者赵国军认为,西方不少公司以利益为先,滥用网络自由,暴露出其标榜的“不作恶”的虚伪性。 正如罗伯特·斯科布所说:“没人逼你加入‘脸谱’网”,如今,对现代人类来说,他们对网络社交工具等新生事物还有取舍的自由。但还是有人悲观地认为,网络、电子眼等高科技和新工具在一点点架构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让人类失去了可怜的自由。 除了网络公司打起个人信息的算盘,各种现代科技也让个人隐私可谓饱受冲击。不管是在加拿大,还是印度,手机用户都会接到各种骚扰电话。英国人感到防不胜防的还有无处不在的闭路电视监视器。早在2006年,英国信息事务专员托马斯就透露说,在英国有420万个闭路电视监视器,相当于每14个英国人就有一个,“你想躲避追踪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从今年的2月份开始,英国机场也开始使用可以看到旅客“裸体”轮廓的安检扫描设备,尽管英国平等与人权委员会表示“这样做并不合法”。 在涉及公民隐私权的问题上,西方国家之间会互不相让。不久前,美国海关部门利用加拿大几个省更换“智能驾照”的机会,提出只要加同意“信息库共享”,就可以允许持有这种驾照的人用驾照替代护照入境美国。但为了防止本国公民的隐私被美特殊部门窃取,加拿大拒绝了这一“美意”。 与此同时,过度保护个人隐私的法案在一些国家也产生过负面作用。《朝日新闻》8月13日报道,造成日本多位高龄老人失踪或生死不明的原因之一是《个人情报保护法》的存在让政府职员不敢贸然到居民家调查。该报称,《个人情报保护法》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政府正确掌握公民情况的“一堵墙”。 最近,加拿大总理哈珀以保护个人隐私为由,宣布在即将开始的新一轮人口普查中取消大部分“强制回答”的问题,改为“自愿回答”。但加统计局则认为,此举会导致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人口普查效果,统计局首席经济学家穆雷尔·谢赫为此还愤而辞职。而“黑莓”上网手机近来也因其独特的加密通信设计,在阿联酋、印度、沙特等多个国家遭到限制或暂停部分服务的命运。这反映了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与确保公民隐私之间的某种尴尬。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