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文化遗产图书不应与读者保持距离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 2010年8月31日 09:25 

  文化遗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刚刚评选出的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的销售,却是另一番景象。

  在北京图书大厦,记者找到了这些十佳图书,但几乎没有销量。价格二三十元的获奖图书放在书架上,200元至500元的精装书锁在玻璃书柜中。据服务人员讲,还有些价格600元以上的大部头精装书放在地下仓库。

  有关人士谈道,近几年出版的文化遗产图书,装帧考究,价格昂贵,分量很重,成为“书中贵族”。这类书开本很大,不方便捧在手上阅读,不留神还会划破手,时间久了会压垮书架。这种放着很少读的书可不就是“遗产”吗?

 

  陕西省文物局副巡视员吴晓丛认为,由于体制和观念的原因,文博系统出版物的大多数,受众面狭窄,传播的半径非常有限。更有甚者,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图书出版后,少有问津者,只能孤芳自赏,自娱自乐。

  他说,那种完全“贵族化”的所谓“珍藏版”之类,仅仅昂贵的价位就足以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单价动辄在百元以上,甚至数百元上千元。文博业务人员即使很喜欢,也买不起,更不要说一般读者了。

  获得十佳图书奖最多的文物出版社的总编辑葛承雍则不这样看。他认为,现在东方艺术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和文化遗产图书越来越受重视。并且,我们处在读图时代,文化遗产图书是“流动的博物馆”,均要彩色插图,这样成本和价格就高了。出版社也曾尝试降低价格,但档次低了,同样有人有意见。现在出版文化遗产图书的出版社已达150多家,大家可以分别走不同的路线。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表示,文化遗产图书与读者需求之间确实存在距离,这也是老问题。文化遗产是全民关心和参与的事情,在推动文化建设的今天,文博工作者应更加开放,自觉地探索文化遗产图书的大众化和社会化问题。

  中国文物报社长助理李让是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活动办公室负责人,他介绍说:“10年来,我一直期待着这样两种书,一种是把传统文化最有价值的那部分讲得非常到位的文化遗产类图书,一种是专门写给孩子们的、把文化遗产讲得非常有趣的图书。但这两种书仍较为少见。”

  葛承雍以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为例,说,这部书在香港大学很受欢迎,书中体现出的时代文化,让他们非常震撼。然而这种深度解读,工作难度很大,需要大学者的学问,但是现在能这样写作的大学者有多少呢?名家不愿写,中青年忙着搞科研,没时间写。

  事实上,文化遗产图书不会沉积,已经不断有学者和出版机构,加入到写作和出版文化遗产图书的队伍,彰显其独特魅力。

  《尼雅之谜》是一部科普图书,销售时十分火爆。该书作者、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景爱回忆说,起初,签名活动的举办者缺乏信心,认为它的内容过于高雅,购书者不会太多。然而出乎各方预料,签名时读者排起长队。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汉语分社社长彭东林认为,出版人要从象牙塔里走出来,通俗、生动、具体地介绍中国的文化遗产。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