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报纸行业不论在哪个国家,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低迷,最近中美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报业生存与发展”高峰对话展开。
报纸行业不论在哪个国家,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低迷,最近中美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报业生存与发展”高峰对话展开。
11月19日上午10点,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刘康的主持下,美国《纽约时报》集团主管国际事务的副总裁Gloria Anderson女士出席了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远东书院举办的题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报业生存与发展”高峰对话。同时与会讨论的还有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蒙特利尔大学教授吕彤邻、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耘耕、《新民晚报》总编辑陈保平、《外滩画报》总编辑陈岚尼、及美国《新闻周刊》驻沪记者Duncan Hewitt、《纽约时报》亚洲区高级顾问、资深华裔媒体人刘仕成等。
Anderson女士简单介绍了《纽约时报》作为一个具有159年传统报业媒体,对网络模式(即报纸电子版)的探索和发展过程。“1992年我入职《纽约时报》,当时美国民众对网络了解很少,我从没想过技术可以改变我的生活,”她说,《纽约时报》对网络的初始探索其实是出于偶然,但现在网络版已成为该报纸重要的国际传播平台。刘康教授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能发布信息,“公民记者”通过微博等手段越来越走红。大众传媒的发展方向问题,关乎人类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正义,更是传统媒体的生死存亡问题。Anderson女士说,《纽约时报》最看重的是高质量的专业媒体人的分析和新闻写作,这是大众传媒一贯目标,也是未来的方向。吕彤邻教授指出,纽约时报的一流新闻写作是该报品牌的基础,她又指出,公正客观的新闻立场是根本,其他都是枝节。
陈保平和陈岚尼总编提出了报纸经营和盈利问题。Anderson说,《纽约时报》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广告和零售两个方面,但金融危机后,广告业的萧条使报业盈利大受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依靠来自读者的零售费用。然而,相比其他媒体报刊而言,为确保新闻采编与写作的高质量,《纽约时报》成本极高,零售价格十分昂贵,由此我们需要向阅读报纸电子版的读者征收费用。”提到《纽约时报》明年起将对在线读者收取费用的决定时,Gloria Anderson女士解释说:“当点击报纸官方网站时,你可以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因此你需要为此支付费用。我们不知道这是否奏效。”与此同时,《纽约时报》电子版在推广过程也遇到了重重困难。“我现在有一个顾虑,由于纽约时报的观众遍布全球,货币种类的不同带来了支付问题”。
中国由于门户网站发达,是报纸网络新闻不受青睐的一个原因,如何在此环境之下脱颖而出并实现盈利?各位在场专家就此问题进行了激烈而深入的互动讨论。Gloria Anderson女士认为,《纽约时报》靠的是网络版多媒体互动平台,使用视频、动画等手段,这些是报纸做不到的,这样就可以提升网络版的影响力。在传播效果上使网络报纸的功能得到最大化体现。陈保平以《新民晚报》为例讲述了三点。首先,做到品牌兴网。他认为电子报纸的生存需要依靠传统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其次,实现报网互动。他举例说,近期《新民晚报》高考板块的开办,成功实现了线上名师讲解和线下家长之间的互动,是网站点击率暴增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三,关注热点和盲点。例如法律方面的庭审直播等。其后,针对Anderson女士提出的如何实现年轻群体对报纸的关注度的问题,陈保平回答《新民晚报》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免费送报”,即派送由学生们自己编辑的免费《新民晚报大学生版》;二是“播种工程”,让员工定期去学校“读报、讲报”,扩大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此外,对于谢耘耕教授提出的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消失论”的问题,Gloria Anderson女士认为这是一种无法预料的事情,万事皆有可能。报媒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年轻人对媒体的选择和参与方式。“美国有个叫“政治”的网站,成功后就开始发行报纸,也许它的模式会被复制。”同时,她又指出现如今年轻人对网媒新闻的快餐消费,使其在某种程度上缺失了读报可获得的深度,“这也是让我们担忧的问题。”最后Anderson女士指出,我们正处在新媒体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变化难以预测,但我们都会期待更好。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