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由中国、日本、韩国专家参与的调查显示,随着道德观和规范意识日渐淡化,中、日、韩三国青少年生态道德正面临着加速下滑的趋势。 日本专家透露,尽管目前来看中国青少年儿童的道德观和规范意识远高于日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滑似乎在所难免,希望中国不要重蹈日本的覆辙。 专家们警告:尤其是随着电脑和游戏将更彻底地渗透青少年的生活,“网一代”和自然的真实的接触将日渐减少,甚至有可能大量出现分不清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的青少年。 一位日本学者研究表明,童年时接触自然越多,孩子成长后的生态道德感越强,反之则越淡漠 中日韩专家最新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生态道德观远高于日本,但正呈下滑趋势 经济快速发展,身边的自然却变“肮脏”“危险”,陷入虚拟世界的孩子正在远离自然 生态道德?什么道德? “童年时接触自然越多,孩子成长后的生态道德感越强,反之则越淡漠。” 近日,在广州召开的中日韩环境教育研讨会上,一位日本学者的观点颇为引人注意。 诹访哲郎,日本环境教育学会秘书长、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在一项研究中,诹访哲郎有意将学生的生态道德感与其接触自然行为进行比较,他意外地发现:有生态道德观、正义感的学生数量比与捉过蝴蝶、蜻蜓和蝗虫的学生数量比是成正比的。 他由此得出结论,由于青少年儿童越来越远离自然、疏离自然,导致其后来的生态道德观和正义感下降甚至丧失。 诹访哲郎还透露一个信息,调查同时显示,中国青少年生态道德感强于日本,他认为这源于近年来中国重视和不断加强孩子的生态道德教育。 与日本专家的看法有所不同,来自中国的专家北京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研室主任韩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尚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青少年生态道德的缺失与自然生态有关,但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已经让专家意识到,生态道德的问题应该被提出来,并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韩国贡州大学环境教育系教授、韩国环境教育学会秘书长李在永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人类目前面临的是个人选择和行为通过复杂的现代生产消费体系影响环境的情况,一个人如果没有植根于完整思想体系的生态合理性的认识,实际上很难自行形成应有的生态道德。 诹访哲郎也认为,生态道德的缺失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现代人的生活正在失去“对各种联系的感觉”,如山、川、海、水的联系,空气的联系,今天和从前的联系,人与人、人与生命、生物与生物的联系等。“而这些联系崩溃时就会产生环境破坏,要想使这些关系恢复,并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就要开展环境教育。” 被割裂的自然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各国之间加强了相互合作,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世人认知。联合国曾把2005—2014年的10年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10年,如今,时间已经过半。 “但当我们面对地球上的高级动物———人类给地球造成了很大负担的事实时,我们感到教育不但没有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还有可能变成障碍。” 中日韩的专家们认为,“人类要解决的生态道德教育问题,必须要发生从量到内容和质的转变。也就是说,要对当今的生态道德教育进行根本的、系统的改革。” 诹访哲郎甚至认为,虽然对于道德感的缺失,学校有必要进行提高规范意识、遵守规则的道德教育,但是只有重视与自然接触的环境教育培养出来的珍爱其他生物的情操才是道德教育的基本所在。 专家提出,因为城市化,在都市生活的孩子的比例在增加,他们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在减少,孩子的自然感觉没有被充分地培养。与此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身边的自然逐渐变成“肮脏”“危险”的场所,孩子很难体会到身边的大自然是养育多种多样生命的场所,远离自然并陷入虚构世界的孩子便被割断了与自然天生亲近的情感联系。 因此,在现代生活中的孩子特别需要去感受黑暗的夜晚、闪亮的星星、清凉的空气和水,以及了解生物如何顽强地生活在大自然中,并进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学会和自然交朋友。 韩国专家李在永认为,当今的生态道德教育的挑战是:如何使学生们认识到这个差距,并引导他们带着这种自觉尽量慎重地、小心翼翼地行使自己对环境和生命的这种影响力。 “我们有必要重建生态道德体系。”李在永说。 生态道德教育,中国刚起步 实际上,中日韩三国也已经在着手构建各自的生态道德教育的方法和体系,并各有侧重。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的特色是重视依据科学的手段,解决问题,提出建议。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防止水污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教师会用一枚硬币,让学生比较污染前后的水滴在硬币上的滴数,通过实验的方法告诉学生“水被污染后会减少。” 日韩的环境教育更强调孩子与自然的接触。比如日本重视五感体验,提倡带孩子走进自然。该国SMILE终身教育研究所所长西田真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依赖于眼睛等感官,通过“看、听、摸”等方式来与世界建立联系;人类被赋予了太多敏锐的触觉,要激发孩子对自然的感觉,就要充分调动各种触觉去体验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针对日本的做法,也有专家指出,体验法有被称赞的一面,同时也有被批判的一面。在体验学习中,教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内容,通过快乐学习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 韩国从1992年开始在中学开设“环境课”,现在向“绿色成长教育”方向转变,绿色成长教育的内容有新概念,如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等。 韩国要求教授环境课的教师在大学期间的专业是环境或将环境专业作为第二专业进修过,他们认为这样才具有指导“环境课”的资格。 而中国的生态道德教育,最常见的是各级环境教育机构提出的“小手拉大手,环境教育进家庭、进社区”等教育活动。教育专家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青少年为教育核心的环境教育体系,生态道德教育已经不仅是学校的行为。 在这一体系中,各级政府、研究所、社会组织成为环境教育的内容提供者和活动发起者,学校成为环境教育的资源整合者。教育活动内容与形式也因教育渠道的多元化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广东在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方面也已经做了不少的努力,其中的两个“拳头产品”就是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此外,广东还计划发动全民生态道德规范大讨论,编制并发布“绿色指数”,进而推动生态道德教育。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生态道德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专家表示。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