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Kik软件也开始在全球快速发展,有消息表示,此款软件将有可能取代如今的短信和彩信。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Kik软件也开始在全球快速发展,有消息表示,此款软件将有可能取代如今的短信和彩信。 你是否仍为大量垃圾短信的存在而烦恼?放心,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这些垃圾短信将会伴随着短信的消失而消失。你没有看错——短信正在消失,总有一天Kik类软件会要了短信类业务的命。据悉,从2011年开始,形形色色的Kik类软件开始大规模吸引风险投资的关注。所谓Kik软件就是指那些利用手机通讯录作为交流基础的IM(即时通讯)软件。未来这类软件可能超过“切客”应用软件,成为手机互联网的最热点。 市场现状 短信增长面临拐点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简称“工信部”)发布的2010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各类短信发送量达到8317亿条,同比增长6.1%。这8317亿条短信中,无线市话(小灵通)短信业务量因无线市话业务逐步萎缩,仅余67亿条,下降47.6%之巨。但是手机短信业务量却高达8250亿条,增长高达7.0%。由此看来,尽管垃圾短信满天飞早已让人诟病,尽管不论是品牌机还是山寨机都已经配备了手机QQ等及时通信工具,亦不管2010“微博”业务多么风光,人们始终喜欢简单好用的短信业务。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短信”业务颓势已出。有观点甚至认为,只需要再多1、2年,短信业务的使用很可能将直线下跌,直到退出历史舞台。为什么?原因是Kik类软件的出现。 Kik在全球高速发展 什么是Kik类软件?Kik就是手机通讯录的社交软件。这是一种基于用户手机通讯录的IM软件。两个同样安装了Kik类软件的用户,可以建立好友关系,免费互发消息。与Gtalk、MSN、QQ等IM相比,Kik更简单、真实。 千万别小看这一类刚刚出生的软件,目前它风头正盛。2010年10月19日才登陆App Store(苹果手机应用商店)和Android Market(谷歌手机应用商店)的Kik,虽然不能发送照片或附件,却在上线15日内吸引了100万用户。 截至2010年底,海外已经有PingChat、Whatsapp等类Kik的、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应用。而在中国这个世界头号手机大国,2010年12月末则诞生了第一款类Kik的应用——米聊。而随后,互联网巨头腾讯又迅速推出它的Kik类软件——“微信”。腾讯的Kik不但可以免费发短信和彩信,不用缴纳短信费用,只需缴纳流量费用,更可以导入手机通讯录好友,直接导入QQ好友。 目前,新Kik类软件更可以实现手机联系人之间免费发短信、图片等功能。而在使用范围上,Kik类软件不仅适用于iPhone、iPod Touch、iPad等终端,将来更可覆盖iOS、Android以及Sym bian三大平台。这就意味着——短信和彩信覆盖不到的地方,比如没有通讯功能的平板电脑(各色Pad,Tab),Kik类软件同样可以覆盖——这显然让Kik超越了传统短信、彩信业务。 存在问题 在国内或将被限制 其实对于Kik类软件的出现,不论通信运营商和手机服务商,还是传统的IM软件巨头,都忽然间感到恐惧。据悉,在传统互联网、通信巨头驯服Kik类软件之前,Kik类软件在全球或遭遇“围剿”。 近日有报道指出,在美国,Kik的巨大魅力使得原本同意Kik登陆黑莓设备应用商店(App World)的RIM,在2010年11月12日以“考虑到用户隐私”为由强迫Kik下架,并取消了部分功能。随后RIM公司干脆以涉嫌盗用技术机密的理由将Kik告上法庭。业内观点普遍认为,这是由于Kik完全抢走了黑莓设备间IM工具BlackBerry Messenger的风头,为RIM始料不及所导致的反报复。 在国内,Kik类软件由于使用人数非常稀少,因此目前并没有遭到政策围剿。但艾媒市场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Kik遭遇政策瓶颈恐怕也是迟早问题。原因很简单:可以跨手机平台、跨运营商平台发送小消息的Kik类软件简直就是手机互联网时代的短信业务——这将影响到通信运营商巨大利润来源之一的增值业务——短信和彩信。 用户体验仍需完善 至于Kik类软件自身,还存在着用户体验急需完善的问题。首先是用户对私隐泄露的疑惑。目前Kik类软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抓取用户电话簿信息,这显然涉及到个人私隐如何保护的问题。不少网友都表示,尽管抓取通讯录目前不受什么影响,但多少感觉不安全。 此外,互联网人士老杳则在微博上表示,他玩了腾讯微信后感觉Kik类软件难在短期内流行。老杳表示,首先此类软件现在只支持智能手机,用户偏高端,这些人可能不会为了节省一点短信的费用更换微信;第二,微信在后台运行估计比较耗电;第三,尽管使用Kik类软件可以节省短信费用,但流量费用总还要计算,并不见得便宜到哪里去;第四,形成时时检查微信的习惯需要时间,让人难以很快习惯。 不过,尽管问题依旧多多,但Kik类软件的全球用户量增长奇迹证明,用户对简便的沟通方式仍存在巨大的需求。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