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方周末》是我国发展极好的一个报纸行业,最近有消息表示,《南方周末》“绿色”新闻板块非常的优秀,下面大家就探讨一下这一板块。
《南方周末》是我国发展极好的一个报纸行业,最近有消息表示,《南方周末》“绿色”新闻板块非常的优秀,下面大家就探讨一下这一板块。 研究方案的设计 样本选取的代表性和类目构建的科学性是内容分析得以进行的保障和前提。为显示《南方周末》“绿色”新闻板块所呈现的一贯性倾向,本文所取样本的范围界定为2009年10月8日~2010年2月11日,共计18期72个版面,分析内容为除广告外所刊登的共计122个研究文本。 在类目构建的过程中,本文参考了相关学者林涵、李立峰①、李静②等的分类方法,同时也根据此次研究对象特点和研究目的进行了综合整理,确定了报道主题、涉及区域、报道倾向、报道视角、新闻时效、文章体裁、作者身份等7个考量指标。 在“报道主题”的类目构建中,将其细分为“生态”(包括陆地生态、海洋生态、城市生态、气候变化、荒漠化与沙尘暴、生物保护与生物入侵、地面沉降等)、“资源”(包括耕地、水、森林等)、“能源”(包括节能、能源与环境等)、“污染”(包括淡水污染、海洋污染、固废污染、大气污染、光污染、放射性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生活”(包括绿色消费、绿色文化、食品安全、生态旅游等)、“管理”(包括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理念及文化等)、“参与”(包括环境宣教、环保人物、绿色组织、环保活动等在内的公众参与与国际合作等)、“其他”等8个类目。 根据常规的界定标准,将“涉及区域”划分为“国内”、“国际”、“不明确”等3个类目,将“报道倾向”确立为“正面”、“负面”、“中性”等3个类目,保证划分的准确全面。在构建“报道视角”的类目时,除常规的“政治视角”、“经济视角”、“社会文化视角”外,还根据“绿色”新闻的特性设立了“科技视角”、“法制视角”等两个类目。 同时,本文结合周报的特征将“新闻时效”类目区分为“一周以内”、“一周以上”、“时间不详或未标明”、“不涉及”等4种类型。将“文章体裁”划分为“消息”、“通讯或特写(包含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新闻人物的成长过程、特定生产生活方式介绍)”、“深度报道(包括调查性报道或专访、评论,聚焦于某一特定问题)”、“图片新闻”、“知识链接”等5种类型。根据署名的不同将“作者身份”划分为“本报记者”、“本报记者和特约撰稿”、“特约撰稿”、“通讯社或其他媒体”、“未标明身份的个人”、“标明身份的个人”等6种类型。 从报道主题分布来看,《南方周末》“绿色”板块环境新闻报道涉及面较广。相对而言,包含环境宣教、公众参与、国际合作等在内的“参与”类主题所占的比例较高(29.45%),同时,与管理相关的环保理念及文化报道也占相当大的比例(25.00%)。主要原因可能是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应对这一共同挑战需要普通民众、环保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因此,南方周末围绕环境宣教、公众参与、国际合作等问题进行议程设置,加大这一方面的报道数量。同样,在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对环保问题进行处理,加大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及环保理念的宣传也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从涉及区域分布来看,《南方周末》涉及的报道区域以国内为主,所占比例达到67.26%,国际范围内的绿色议题也占到29.20%,成为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国内事件的报道也不局限于单纯的国内,而是强调把国内事件放在国际大环境下去考量。 在报道倾向分布中,正面报道篇幅为7.14%,负面报道为5.36%,中性报道达到87.50%,可见南方周末客观描述、引发思考的风格在绿色新闻板块中得到了延续,它力图通过对新闻事件、新闻话题的深度挖掘,揭示出新闻时间的核心所在,带给读者深刻的理性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批评或赞扬。 报道视角是报道某一事件或问题时的分析角度,常规的视角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结合环境新闻的特殊性,另外确定科技视角和法制视角两个指标。在5项指标中,社会文化视角、政治视角和经济视角所占比例位居前三,分别占到31.25%、24.11%、19.64%。这说明南方周末更偏重于从这三个角度介入事件的核心和问题的主旨,同时也注意从科技角度(15.18%)、法制角度(9.82%)对有关问题进行剖析。 在时效性的考察上,“时间不详或未标明”所占的比例为40.5%,“一周以上”的占到14.05%,“一周以内”的占到19.01%,而时间概念“不涉及”的占到26.45%。而时间是新闻传播“5W”中的首个要素,也是新闻规范的主要指标之一,南方周末出现不合新闻规范的做法值得探讨。结合南方周末的总体特征对文本进行的交叉、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南方周末》“绿色”板块新闻的时效性与周报的总体特征相类似,“不求最快,但求最好”,不刻意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也不放过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在追求时新性和报道的全面深刻中求得平衡。 在所有的体裁中,包括调查性报道、专访、评论等在内的聚焦于某一特定问题的深度报道数量最多,达59.50%;侧重于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新闻人物的成长过程或特定生产生活方式介绍的通讯、特写占25.62%,消息占9.09%,知识链接和图片新闻分别占到3.31%和2.48%。根据记录,以特定绿色话题为主题所展开的背景分析和讨论是深度环境报道的主要内容。对通讯社和其他媒体稿件的选用上主要侧重于动态的消息性描述,篇幅较为短小,消息来源多为有官方背景的主流媒体。 在所考察的样本中,71.05%的环境新闻作者为本报记者,这说明环境新闻的采写还是以本报记者为主要报道力量。署名为本报记者和特约撰稿的稿件占12.28%,特约撰稿单独撰写的稿件占6.14%,标明身份的个人占3.15%。根据分析特约撰稿和标明身份的个人主要是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环保NGO,这说明《南方周末》的环境新闻在外部作者的选择上更信赖有一定专业背景的意见领袖。 根据数据分析所展开的探讨,可以将《南方周末》“绿色”新闻板块环境报道所呈现的特点概括如下: 第一,《南方周末》“绿色”板块环境新闻报道涉及面较广,参与、管理类报道占较大比重,突出强调环境问题中人类活动的参与,认识到环境问题由人类造成,但环境问题也能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和行为的改善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第二,报道区域以国内为主,同时也涉及国际范围。国际范围内的选题主要侧重于探讨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以及对国外先进经验、先进理念的介绍。曝光式和形象宣传式报道较少,而以探讨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构建公共舆论空间为目的的新闻报道占了很大比重。 第三,社会文化视角在环境新闻构建中处于优势地位,经济、政治视角凸显,科技、法制视角也在显现。不刻意追求突出新闻的时效性,一部分环境新闻甚至未标明新闻发生或事件变动的时间,但也注意紧跟社会热点事件和话题开展报道活动。 第四,刊登的环境新闻报道多以深度报道为主,主要体现形式为聚焦于某一特定问题展开相关调查性报道、专访或评论。身边出现的环境问题和话题是《南方周末》“绿色”板块议题的主要来源,政策切入点、工作重点等常规议题的地位在此并不突出。 第五,本报记者是《南方周末》“绿色”板块环境新闻采写的主要力量,官方主流媒体是其转载消息的主要信源;强调与特约撰稿人的合作,并接受环保NGO意见和行动的影响。在个人稿件的选择上,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环保NGO等意见领袖得到信赖,并成为议题的主要制造者。 研究结论引发的思考 按照麦奎尔③的界定,对媒介内容的研究主要存在描述并比较媒介产品、将媒介与“社会真实”作比较、评估媒介表现、评价组织偏见、受众分析等几个层次。由于《南方周末》“绿色”板块设置上的独特性,使其缺少与之对比的参照物,因此本文的研究仅局限于对其文本所呈现出的特点进行简单梳理,不存在与相关媒介产品之间的比较,对其他几个层面的研究也未涉及。 具体到《南方周末》“绿色”板块的文本本身,它所呈现的综合性周报的绿色视野是否有助于媒体整体的发展,能否赢得受众的长久喜爱,还需要持续观察它的表现,并对随之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 释: ①林涵、李立峰:《生态环境的守望者——新民晚报“绿色家园”专刊评析》,《新闻记者》,2003(10)。 ②李静:《试论我国环境报道对受众环境意识的构建》,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③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