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摩托罗拉为华为专利“埋单”,预计超过2亿美元的专利费,最近两家公司表示其之间的商业合同将转移给诺西。
日前,摩托罗拉为华为专利“埋单”,预计超过2亿美元的专利费,最近两家公司表示其之间的商业合同将转移给诺西。 以往,都是国外通信厂商挥舞专利大棒“殴打”中国企业,而华为的这一次胜利,是中国通信企业首次反过来获得跨国巨头的专利赔付,堪称国产厂商在与国际巨头抗衡中少有的“专利制胜”案例,对国产企业如何实施“走出去”颇有借鉴意义。 华为维权要求得到中美相关部门支持 摩托罗拉和华为此前的一系列专利纠纷起于2010年7月诺西对摩托罗拉无线网络业务的并购计划,其时诺西宣布出资12亿美元,此收购一旦完成,诺西将会成功赶超华为,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商,份额仅次于爱立信。对此潜在威胁,曾一度参与摩托罗拉并购竞争的华为自然不会坐视,而且自从2000年开始华为就为摩托罗拉代工无线网络设备,摩托罗拉的无线网络产品中使用了大量的华为的专利技术,诺西收购摩托罗拉很有可能导致华为的这些专利技术权益受到侵犯,基于这两种考虑,华为在2011年1月向美国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阻止诺基亚对摩托罗拉的收购,以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 华为的维权要求得到了美国法院的支持,2011年2月22日,美国北伊利诺斯州地方法院初步裁定,华为在诉讼摩托罗拉案中获胜,禁止摩托罗拉向诺西转移任何华为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但更重要的助力还是来自中国政府,2011年3月9日,中国商务部没有通过诺西12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无线业务部门审批,致使交易将继续推迟。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商务部的态度是推动摩托罗拉、诺西回到谈判桌上并最终做出让步向华为支付专利费用的关键原因。因为根据诺西公司昨日的最新声明,在华为已同意撤回对摩托罗拉和诺西的诉讼的情况下,诺西和摩托罗拉的并购协议也将有所变化,收购价将从12亿美元减少为9.75亿美元,预计该交易将于2011年4月29日前完成,“但前提是要得到中国商务部的批准。” 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范本 此次三方协议的达成,使得华为成为首家在相关知识产权争端中取得胜利战果的中国企业,而摩托罗拉将为此付出的专利费,业内预估应该超过2亿美元。不过对于越来越多正在积极部署走出去战略的中国企业来说,华为的胜利并非只是一次成功的专利维权,还有其他积极的意义。“诺西收购摩托罗拉就是为了壮大规模,和不断成长的中兴、华为这样的中国厂商竞争,这说明国产电信设备厂商的技术能力、市场能力都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已经对这些曾经的巨头产生了威胁。”深圳战国策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巨头习惯性的用专利问题进行打压,过去我们往往退让,但是现在腰杆子硬了,就应该反击,只有反击了,合理权益才能得到伸张。”杨群称,华为的胜利再次证明了国产企业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的真理。 不仅如此,部分专家表示,此次华为、摩托罗拉、诺西纠纷中中国商务部对华为明确的支持态度也是未来在碰到类似纠纷时值得借鉴的地方。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谢明敦就表示,今年2月份华为收购美国3Leaf公司的合同额仅为500万美元,但美国方面也仍然以威胁国家信息安全为由迫使华为放弃了收购,这证明现在高科技公司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只是企业自身的利益问题,还有国家利益牵涉其中。因此,他认为“中国《反垄断法》应将跨国的垄断性企业在华机构纳入重点适用对象,尤其对美国公司在华经济活动加以更为严格的监管,严格审查跨国公司在华兼并、收购和重组行为。” “走出去”要有骨气更要有底气 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代表,中兴、华为飞速增长备受关注,却未对这种海外开拓背后的艰难给予太多的关注。这段时间相继发生华为与摩托罗拉、中兴与爱立信的专利纠纷则还原出了国际市场竞争的真实性、残酷性,即使我们的产品做得最好最便宜,但国际巨头们绝不会轻易放弃他们的既得利益,在直接的价格、服务竞争手段之外,更高层次的专利大棒正在成为他们的新武器。 也正是因此,华为的胜利、中兴的抗争才尤为显得可贵。这种“不再沉默”的态度一方面证明作为民族通信企业代表,华为、中兴他们有骨气,但更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对面国际巨头的专利大棒,华为、中兴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做法有着足够的底气支撑。数据显示,早在2009年,华为的专利申请量就已经跃居全球第一,2010年,中兴的专利申请量也成功跻身全球前三,而且这两家公司申请的专利中有相当大部分都是发明型专利,并且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上拥有大量的基础专利。正是这些极具含金量的专利成果的存在,才让华为、中兴在近些年与国际通信巨头的较量中从“游击战”升级为了“正面攻坚战”,在专利大棒下有了和这些老牌巨头们叫板的资格。 这一成功经验显然对于越来越多准备“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具有借鉴意义。华为的胜利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地自主创新是跻身国际市场的安身立命之本,但同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也要懂得为自己的专利买保险,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专利利益的运用,毕竟在海外成熟市场专利战早已是一种常见的竞争手段,只有早做准备、提前布局,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民族企业才能在残酷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坚强的成长。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