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惠铭生:记者深入基层让新闻更有生命力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 2011年8月16日 11:55 

    摘要:基层是新闻工作的广阔天地,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真正老师。

  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记者所收获的,并非是简单易行的“换位体验”,而重点在于培养和锤炼新闻工作者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那就是要时刻记住:基层是新闻工作的广阔天地,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真正老师。

  一棵树,只有扎根深深,更多地汲取水和养分,才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中外新闻实践证明,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后世、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无不是记者深入一线、深入基层,甚至冒着生命危险,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出的不朽之作。

  1935年,年仅26岁的范长江,不畏艰险,穿过罕见人迹的原始森林,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历时10个月,行程6000多公里,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首次向全国人民公开报道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情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做战地记者,总是设法跑到前沿阵地,跑到战壕里,了解实际情况和战士们的情绪,进行报道;当年,哪里有战事,哪里有灾害,哪里就有范长江。

  1991年,时任《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的解海龙,离开繁华的都市,一头扎进农村,搭拖拉机、坐驴车……一年跑了12个省、28个县、100多所学校,拍摄了70个胶卷。最终,他拍摄到了“大眼睛女孩”———一张黑白照片,片中一位小姑娘手拿铅笔,睁着一对大眼睛望着前方……这张名为《我要读书》的照片,牵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定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识,广泛地用于希望工程的各项公益活动,让希望工程提速,从而改变了数百万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而时代的变化总是在最基层首先酝酿、产生。如果记者不接“地气”,不接触最真实的生活,又怎么会有写出有生命力、影响力报道的底蕴?

  有人说得好,“做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蹲在田间地头找感觉”。“看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要从实际、国情出发,新闻工作者不能只架天线,更要在小基础接好地气”。反观有些记者编辑,只会抄材料、编新闻,甚至闭门造车,却不愿深入一线,对基层情况不了解、不熟悉,自然不能深刻地理解中央精神,不能准确把握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这样,若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党和人民搭建桥梁,也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记者只有扎根基层、深入一线,才能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才能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捕捉到新闻热点,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才能掌握和运用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培育清新朴实的文风;才能找准自身位置,在服务群众中更好地实现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

  基层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那里有鲜活的实践,是新闻事业生长的沃土。中宣部等部门近日就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不断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水平。这是进一步落实新闻报道“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记者编辑走进基层、深入一线,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真成为为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