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浅谈栏目《法律在行动》改版策略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发布日期: 2010年5月5日 09:08 

   《法律在行动》 栏目开办于1999年,多年来,栏目本着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律文化,发挥媒体桥梁作用的宗旨,报道典型案例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并从法的角度予以剖析、诠释,以期达到提高民众法律意识、推动法制进程的效果。2009年7月,根据频道统一安排,《法律在行动》进行了改版,由以前的自拍节目调整为编辑类节目,为了保证片源,栏目组从沈阳电视台购买了《约见当事人》。

  一、栏目改版的目的





  怎么才能达到普法的目的呢,那就是必须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和市场影响力。作为吉林电视台最早的一档法制节目,《法律在行动》已有10年多的历史,节目制作风格趋于稳定,在刑事案件以及民事案件报道上,编导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一个节目如果仍然墨守陈规,不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必然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因此,此次《法律在行动》改版,是栏目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是栏目赢得市场,进一步凸显品牌优势的保证,更体现了栏目组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

  二、栏目改版的方式

  《法制全方位》是几个栏目的集群,各个栏目之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各个栏目必须有共性,这样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同时,各个栏目还必须具有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法律在行动》在改版时,要与《第一法制》、《真情》这些节目有所区别。应该在法制节目中讲故事,因为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是增强法制节目可视性的一种手段,况且电视法制节目内容最适合用故事化手段叙述。

  如何才能使节目达到故事化?首先要以人为本,以情动人。把购买来的素材完全打乱,按照故事化的方式重新架构素材,找到人物命运的转折点,从情感上抓住受众。有一期节目《我的父亲母亲》,主人公叫江涛,是一位19岁的脑瘫患者。在江涛3岁时,父母离婚,他由父亲抚养。由于离婚,加之生活拮据,父亲整日以酒浇愁,对江涛非打即骂。在江涛的世界里,到处充满的迷茫和困惑,他不知道将来的路该怎么走,因此他找到了电视台。在制作这期节目的时候,我们以江涛为主线,挖掘他的情感,刻画他的个性,捕捉他的生活细节,无形中提高了节目的感染力。在节目高潮部分,是江涛与父母的对话,尽管化解他们的矛盾没有成功,但是观众仍然受到触动,得到启发。

  其次要以奇悦人,以理喻人。新闻起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其实,新、奇正是新闻的特性之一。从购买的素材看,故事一般都比较新奇,所以达到了吸引受众的目的,但是作为法制类节目,不能简单地猎奇,轻视法理,如果这样的话,就走向了低俗化。所以,如何提高节目的法律含量一直是我们考虑的问题。

  经过思考,我们认为,在节目中找到所含法律点的同时,每个故事还要体现一个道理,使节目既做到以情动人,还做到以理服人。因此,《法律在行动》狠抓稿件质量,特别在节目结尾增加一段评论,实际上,这正是多年来《法律在行动》的栏目特色。在《我的父亲母亲》这期节目的结尾,我们加了这样的评论:

  节目录制结束的时候,江涛将一张纸条悄悄地塞进了编导手里,上面写的是这样一句话:“我永远坚信父爱如山,如果人一生中注定要有一些悲痛逃避不掉,那么我父亲的悲痛主要来自这个患有脑瘫的儿子。”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面对江涛,我愿意相信来生,如果真有来生,我想江涛会是一个身体健硕的男孩儿,希望他有一个温暖的家,在那个家里,有爱他的爸爸妈妈。

  主持人娓娓道来,带给受众的是心灵的碰撞和理性的思考。实际上,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精神交流的减少,使人们每时每刻都想获得精神慰藉。而我们节目的以理喻人,正好达到了这一目的。主持人与观众不仅是真情互动,更是对个体的同情与关切。

  三、栏目改版的效果

  在栏目组精心编辑下,经过四个多月的节目运作和市场培育,节目改版效果日益巩固,观众和市场反馈良好,节目影响力再上一个台阶。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一个栏目的改版,如果说提高收视率、收视份额不是唯一目的,那也是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从收视率和收视份额上看,效果是积极的。在长春市的收视份额多次达到11个点以上,以2009年10月为例,《法律在行动》在长春的平均收视份额达到了7个点左右。可以说,节目塑造并突出了自己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形成了稳定的收视预期,锁定了目标受众,为下一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