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浅析转企改制后 报业义利观的把握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发布日期: 2010年5月5日 16:09 

 【摘要

  【关键词】转企改制 报业 义利观

  绪 论



  一、历史上,儒家思想的义利观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义利观起于先秦,源于孔子。随着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和意识形态,成为规范和约束人们的道德伦理和价值思想,义利观也逐渐成熟。“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这表明义利关系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传统儒家义利观侧重于重义轻利,孔子曾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孔子看来义和利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标准,认为君子是取义,重义轻利;小人是趋利,见利忘义。孔子的重义轻利观,并非排除一切利,也充分认识到利对国家的重大意义,认识到经济基础的重要性,“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孔子的义利观充分表达了其先义而后利,见利思义的价值观要求。

  孟子的思想中充分体现了义为重,利次之的价值倾向。孟子曾回答梁惠王时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在义利关系发生冲突时,孟子的思想是“取义”为先,甚至当义与生命发生冲突时,孟子思想任然坚持义为先,甚至为义而放弃生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荀子是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他受到孔孟的影响,坚持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义利观,“保利弃义谓之至贼”。“义与利者,人所两者有也,” 在义与利之间,他并非完全排除利,而是坚持义为先,利为后,提倡先义而后取利的价值导向。传统儒家义利观,先义而后利,“见利思义”。传统儒家义利观在市场经济下面临严峻考验,现代化市场经济对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冲突表现的十分剧烈。

  从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来看,整体上是重义而兼顾利,但是在义利关系的表述上随着时代的不同又有一定的差别。孔子、孟子、荀子义利观的基本思想大体是一致的,都认为人的物欲是无止境的,不能任其发展,当保障了基本的生活条件时,人们就应该追求更高的价值取向———“义”,使“利”符合礼义的规范,应在“义”的准则下追求合理的“利”,并且使“义”成为追求“利”的最终目的,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儒家的这种“以义统利,义利统一”经营价值理念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作为企业经营的核心原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现代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其经营行为带有明显的创利的目的,这是无可非议的。企业如果没有利润,就无法维持生存和扩大再生产,经营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但是,如何赚钱,必须要有个规范作为基础和前提,这个规范就是要符合社会的利益。因此,当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群众利益、国家民族利益发生矛盾时,前者必须要服从后者。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讲,道理也是一样的,企业必须本着“义以为上,以义统利”的观念处理好与社会、他人、国家甚至还有与自然的关系。

  二、历史上企业化报纸的义利内涵

  儒家思想的这种义利观,对历史上我国民营企业化报纸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我国历史上的民营企业化报纸,诸如《申报》等等就非常重视义利观,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更好的实现社会效益,具体内涵包括:

  (一)报纸的政治倾向

  历史上的企业报非常重视义利观,首先把报纸作为一种商品,看重报纸的“利”,但同时也很重视报纸的“义”,即“不全忘义之怀”。这里所谓的“利”就是经济功能,“义”就是政治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按照我们今天“两个效益”来解释,就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史量才主办《申报》时期,他主张“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作为社会公器的报纸应当独立于各种政治、经济势力之外,站在国家、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这在各方势力混战的近代中国是极难做到的,更是难能可贵的。为了他的新闻独立自主的理想,他拒绝任何政治势力的资助和干涉,他拒绝袁世凯的利诱,他敢于和蒋介石用“你有百万大军,我有百万读者”的筹码较量,他拒绝蒋介石对《申报》派出观察员,敢于揭露蒋介石政府对民主进步势力的残酷压制,他努力以各种方式增加广告收入以确保自身的独立性。民营企业报纸的的这些做法是“义”的很好体现。

  (二)报纸的服务精神

  历史上民营企业报纸重视“义”还表现在非常重视报纸的服务精神,比如《申报》的宗旨明确宣告“无党无偏、言论自由、为民喉舌”,“服务社会”是报纸的思想核心。《申报》开辟了通讯栏,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开展生动的讨论, 注重报业与公众的沟通,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真正做到为民服务。《申报》还创办了副刊,是以读者本位来设置的,通过满足读者的需求来实现报纸的商业利益。

  (三)报纸的经济效益

  在当时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作为企业化报纸要生存就要获得经济利益,在做好为社会服务,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报纸也要加大创新,获取利润。

  如《申报》设立了以招揽广告业务为主的广告推销科,向中外工商企业宣传广告对于促进商品销售的作用,帮助客户设计引人注目的文字说明和图案。《申报》创刊六十周年时,还对连续订报二十年以上的老读者,赠送一本《中国分省地图集》,这也是我国最早采用“等高线设色”的地图。经过这些努力,《申报》发行量不断上升,1928年发行二万号时,销量已超过14万份,报纸的盈利也达到每年10万元以上,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

  历史上的民营企业报的经营管理很好的体现了我国儒家思想的义利观,在做好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前提下,追求报纸自身的利益,不但没有影响报纸收益,反而大大促进其发展,使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三、转企改制后报纸的经营

  2009年是新闻出版总署确定的新闻出版改革主题年、攻坚年。针对新闻出版系统在思想观念、创新意识、体制机制、行政管理能力以及队伍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出版单位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资源行政化配置造成的出版资源过于分散、结构趋同和地区封锁,出版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指导和推进新闻出版领域的改革工作,2009年4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推进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深化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经营型新闻出版单位转制,重塑市场主体。除明确为公益性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外,所有地方和高等院校经营性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009年底前完成转制,所有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经营性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010年底前完成转制。

  这也表明我国报纸将走向企业化,成为经营的实体。在报纸运作的过程中,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报纸的命运,报纸经营的不好,社会效益也将无法保证。因此,转企改制后,我们要努力借鉴历史上民营报纸的义利观的内涵和具体的经营方法,结合当代的实际情况,使报纸既重“义”,又重“利”,即要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义”是报纸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做好“义”,才能更好的获“利”。因此,意识形态是企业的血液,而经济是其命脉,两者是相互依存,唇亡齿寒的关系,一项也不能疏忽。

  四、转企改制后,“义”与“利”的内涵

  报业转企改制后,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我们既要重视“义”,也要重视“利”,那么改制后“义”和“利”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一)转企改制后,“义”的内涵

  1、报纸的政治性

  报纸转企改制后,报业虽转化成企业形式,但依然要坚持报纸的政治性原则,即新闻报道要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既要履行服务中心工作、宣传政治主张的使命,充分发挥政治功能;又要办老百姓喜欢看的报纸。实质上是坚持“三贴近”原则,把贯彻国家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统一起来,把正确引导舆论与满足市场需求统一起来。这才是“义”的真正体现。
2、报纸的公益性的充分体现



  服务当先,共谋双赢。报社在经营活动中,不是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是简单地把经营看作是等价交换、金钱交易,在经营活动中把宣传服务放在首位,做好公益性服务,这样才能实现双赢。

  3、报纸高尚的思想水平



  (二)转企改制后,“利”的内涵

  报纸转企改制后,通过提高报纸的政治性、公益性和报纸的思想水平,将有利于报业的发展,促进报业的创收,而只有当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才能保证员工的利益,员工的工资待遇提高,会更好促进企业的发展,进而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实现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就是凝聚力和影响力,对内侧重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则侧重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加市场。文化要影响公众,需要公众参与,需要公众接受。市场,是公众接受文化产品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一项文化产品来说,没有市场就没有影响力。提高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就要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市场需要有品牌的内容产品,也在不断选择产品的内容。“内容为王”就是适应市场要求的选择,好的内容也是市场不断选择的结果。报纸媒体无可避免必须摸索在引导公众与迎合市场之间的平衡,失去公信力的报纸媒体机构在市场上也无法生存。同时要求媒体坚持责任自觉。这里的“责任自觉”,就是指传媒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五、正确处理义利观

  随着报业的转企改制不断进行,如何是报业的改革稳步前进并不断地进步,就要求报业能够正确处理好义利观,如何正确处理义利观,需要做到好以下几点:

  (一)报纸要有明确定位

  转企改制后,报纸要用创新发展的思路选择报纸定位:一方面,报纸提供的内容要符合新闻出版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批准的办报宗旨,经济类专业报大都属于地方综合性报纸,其法定宗旨为:“传播经济新闻和其他信息,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另一方面,报纸提供的内容要符合市场的需要,确切地说,就是要符合读者市场的需要,因为没有读者就没有市场,在这里要辩证地看待读者与市场的统一关系。由此看来,一份报纸要有明确的定位,只有有了明确的定位,才能使报纸更好的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报纸的义利观。

  (二)报纸要服从国家意识形态

  转企改制后,报纸依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规范。

  (三)报纸要有良好媒介道德

  道德品质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石。当今社会,道德品质的优劣不仅仅影响到一个媒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到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报业转化为企业后,仍然要有良好的媒介道德,要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升报纸内容道德品质,科学编排内容体系,以质量促创收。更好的处理义利观。

  (四)报纸要有独特的企业形象

  塑造报纸的企业形象是现代报纸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成功的标志。要使报纸有独特的企业形象,首先要改进报纸的自身形象,包括版面设计、报纸定位等等,其次报纸要确实做到为人民群众服务,做好社会服务。只有增加了报纸的企业形象,才能更好的赢得受众的认可,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益,确实做好义利观。

  结 语

  随着我国报业的转企改制,报纸转化为盈利性的企业,如果只是为了最大程度的追求利益是走不通的,报纸要努力继承我国历史上报纸的义利观,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正确处理好义利观,才能开辟一片新的天地,获得更大的效益,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