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上海世博《齐鲁晚报》带带您看立体报纸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发布日期: 2010年5月7日 11:06 

    继3D电影《阿凡达》、《爱丽丝梦游仙境》热映之后,3D报纸也应运而生。4月16日,湖北的一家地市报《十堰晚报》推出了中国首份3D报纸。5月1日,《齐鲁晚报》推出3D版“梦世博”号外。就在此前的3月9日,比利时报纸《最后一点钟报》出版了欧洲第一份3D报纸,新华社称“这可能是

    世界上第一份3D报纸”。3家报纸都随报赠送3D眼镜,读者戴上眼镜后会发现,报纸上的图片呈现立体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D报纸到底能达到什么效果?采用了什么技术?能否在纸媒体上推广?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十堰日报社广告中心主任雷勇,并援引《外滩画报》中《比利时出欧洲第一张3D报纸》的报道,将两份3D报纸进行了对比分析。

    3D报纸一时间成为海内外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最后一点钟报》和《十堰晚报》既赚足了眼球也赚足了银子。但两家报纸又都表示,短期内不会大规模推出3D报纸。

    3D报纸长什么样?

    3D的D,是英文单词Dimension(线度、维)的首字母,3D即三维空间。说到3D,人们通常会想到电影、电视、游戏。那么3D报纸到底长什么样?

    中国和比利时的这两份3D报纸,都是对图片进行了立体影像处理,文字部分保留了平面效果。

    记者接到《十堰晚报》发来的3D电子报,头版的黑色大标题是《本报今日推出中国首份3D报纸》,下面的大幅新闻照片及广告都是经过3D处理的。裸眼看报,上面的图片是模糊不清的,有的甚至可以看出明显的重影;但戴上随报赠送的3D眼镜,“仿佛身临其境,婚纱摄影广告上的桃花看起来是那么真切”。雷勇如此描述。

    《外滩画报》对《最后一点钟报》3D报纸有这样的体验描写:一篇关于《阿凡达》的新闻图片,“他(杰克)的脸庞仿佛触手可及,你甚至能看清他皮肤上的花纹”。

    雷勇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十堰晚报》是十堰日报社旗下的一份报纸,报社推出3D报纸的想法来自3月底报社总编辑和十堰某影院老总在饭桌上的闲谈。当时3D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即将在十堰上映,恰好影院老总刚刚看过比利时推出欧洲首份3D报纸的报道。几次策划后,十堰日报社决定要做3D报纸,并要力争做“全国第一份”。影院老总表示愿意在图片处理方面提供技术支持,报社为此专门进行了广告招商。

    谁的3D,新闻还是广告?

    《最后一点钟报》是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3D报纸,该报印刷部门总经理彼拉德说:“我们是第一份100%所有照片、广告都是3D效果的报纸。”与之相比,3D版的《十堰晚报》只能算是一本“3D广告册”。

    据雷勇介绍,《十堰晚报》并没有将所有照片都处理出3D效果,只是将头版图片及铜版纸广告以3D效果呈现,而新闻纸广告以及最主要的新闻叠图片还是2D版本。《十堰晚报》当日72个版中,只有部分版面的图片是3D效果的,新闻图片中只有头版的压题大图是3D效果的。对此,雷勇解释,新闻图片没有进行3D处理,是因为印刷前对图片的3D技术处理要花费大量时间,一个版的图片需要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分色处理,17个版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才处理完。

    从图片类型来说,两家报纸也有不同。《最后一点钟报》3D报纸的图片有两种:一种是使用富士W13D照相机拍摄的3D图片,一种是使用Photoshop软件将2D图片(即普通的照片)处理出3D的效果。而《十堰晚报》并没有自己拍摄的3D照片,只是委托某影院将普通的JPG格式的图片使用一种软件处理出3D效果。

    阻力何在?高成本、弱时效。

    欧洲和中国的第一份3D报纸,使得两家纸媒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最后一点钟报》日均发行量为不足10万份,而3D版报纸的发行量增加了25%,同时广告收入也提高了4倍。《十堰晚报》3D报纸的广告收入增加了1倍,第一份3D报纸加印了3万份。但两家报纸都表示,不会在短期内连续推出3D报纸,原因或许在于高成本和弱时效。

    《最后一点钟报》表示,“这只是一次市场试验”,“短时间内不会连续大规模推出3D报纸”。该报印刷部门总经理彼拉德解释说,因为读者必须戴上特殊眼镜才能看到立体3D图片,而附赠眼镜的费用是成本中最昂贵的部分——每副眼镜需约0.14欧元,而一份《最后一点钟报》的零售价不过1.1欧元;同时为了需要采用成本高出一倍的新闻纸来印刷。另外,图片都需要经过印前处理,才能拥有3D效果。彼拉德说:“靠发行量上涨和广告费增加获得的收入远远无法弥补这些方面的支出。”

    谈到未来计划,雷勇透露,虽然这次3D报纸发行获得了成功,但《十堰晚报》未来不会频繁推出3D报纸。今年十堰第四届传统武士节时可能会再做一期,该期报纸3D照片的数量可能会增加。说起成本,雷勇算起了账:“《十堰晚报》3D报除了彩印、铜版纸成本加价外,图片处理每个版要1000元左右,还有3D眼镜每个市场价1.5元,超过了报纸1元的售价。”

    但雷勇认为,成本或许还不是报纸采用3D技术的最大阻力。他说:“读者感兴趣的是3D技术和效果,如果做多了,读者可能就没有新鲜感了。”另外,从时效性这方面讲,因为将图片处理出3D效果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这很难满足报纸尤其是日报对时效的要求。为推出3D报纸,《最后一点钟报》准备了两个月,《十堰晚报》则花费了半个月。

    谁在创新,技术还是内容?

    “推出3D报纸,是《十堰晚报》在出版技术和方式上的一次全新尝试。这一新技术,将给读者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十堰晚报》在当天的报纸上这样评价3D报纸。严格地说,3D报纸吸引读者更多的是因为这种新奇的技术,而非报纸的内容。

    制作3D报纸涉及的技术处理环节,主要在于图片处理和印刷过程。

    据《外滩画报》的报道和本报记者的采访,两家报纸将普通的2D照片处理成3D照片的过程大致相同:技术人员使用Photoshop或其他软件,将一张普通的2D图片分离成不同角度的红蓝两张图片,然后把这两张图片不完全套印在一起,合成为一张“模糊的图片”,这张“模糊的图片”就是3D图片。配合3D眼镜观看,3D效果就出现了。

    谈到图片处理环节遇到的问题,雷勇说,白背景的图片、文字多的图片都难以处理出3D效果,因此最好要用既有近景又有远景的图片。另外,由于图片处理要花费较长时间,一定要在时间上打提前量。

    说到印刷环节,两家报纸都没有使用特殊的印刷机,用的都是平常的印刷机。但两家报纸都表示,一定要在印刷时进行监控。

    《最后一点钟报》在印刷报纸时,派人守在一旁,保证印刷机不会主动校正不完全套印,要派人戴上3D眼镜检验3D效果,正因为蓝、红色的不完全套印,才能出现3D效果。雷勇说,《十堰晚报》3D报纸的部分版面在喷墨打印机上打样时效果很好,但在印刷机上印刷时效果不好,有的重影没显示出来,很难有3D效果。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