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滚石》杂志在中国创立中文版,但因为各种原因很快夭折。近日,英国摇滚杂志《Q》的内地版即将面世。国外杂志本土化又一次牵引了人们的视线。《Q》是英国著名音乐月刊,诞生于1986年,全面详尽的乐评板块自成一格,涵盖了包括最新发行的专辑、再版专辑、音乐合辑、电影原声以及现场演出和电视节目的精辟评论。 《Q》杂志也以发布独家榜单见长,如“史上最伟大的百张唱片”、“有生之年必听的五十支乐队”等等。 据悉,媒体人贺愉在去年5月份接受出版人胡小惟的邀请,组织团队来制作《Q》杂志中文版。《Q》杂志中文版由《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编辑部负责,主管单位为甘肃省文化厅,而且已经买下英国《Q》杂志两年的版权,计划于今年4月底正式出刊。 去年5月已成立创作团队 去年5月,贺愉作为主编加入《Q》杂志中文版的创作团队,此前他任职新浪。当时的团队只有四个成员,贺愉也和编辑一样,亲自制作了近40页的内容。从7月到9月,《Q》杂志进行第一期试刊,10月下旬基本确定第二期的试刊,贺愉一直参与其中。“《Q》杂志写人物和音乐肯定是数一数二的,就像国内写政经报道一样,如《南方周末》,会刻画很多细节,而不是泛泛地谈”,贺愉说。虽然英国《Q》杂志提供了原版文字和50%的图片,但是从一开始,贺愉就在思考《Q》杂志本土化内容,“虽然可能本土音乐没什么内容,但是我们仍旧放宽了一个标准,希望增加一些本土化的东西”,贺愉说。 本土内容四成、原版内容六成 贺愉之前在网站做过多年,因而特别注重《Q》杂志中文版的全媒体计划。“我当时希望做更大范围的杂志,包括电子版和A P P,推出我们的全媒体计划,这样才能更多与读者互动”。在之前的设想里,贺愉希望做一本更音乐文化类的杂志,在杂志中增加生活时尚的内容,也包括推出自己的演出等活动,而不是单纯地走纯音乐路线。“我之前想把采访艺人花絮的内容都放到网上去,还有培养自己的市场,推出自己的演出品牌”,但是令贺愉遗憾的是,这些计划都与合作方没有达成一致,贺愉在去年年底离开《Q》杂志中文版。 现在胡畔接替贺愉全力负责《Q》杂志中文版的编辑工作。据胡畔透露,一开始的设想是,《Q》杂志中文版的本土内容和国外内容能占到各百分之五十,而现在试刊号本土内容占到四成,而英国《Q》杂志原版内容占到六成。“未来的目标一定是本土内容多于国外原版内容,只有这样,国外音乐杂志才能在中国找到自己的土壤。” 访谈 郝舫:产业不行了,热爱音乐的人群仍在 《滚石》与《Q》有本质区别 作为曾经《滚石》杂志中文版的主编,郝舫直言,《Q》杂志中文版能在中国内地发行“是一件好事”。在他看来,《Q》杂志中文版与《滚石》杂志中文版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滚石》是一本广义的音乐杂志,带有政治文化色彩。它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象征,不管在哪个环境中,它都是以一个叛逆者的姿态出现,不管对哪个政府,它都是不‘感冒’的。《Q》杂志则是一本单纯的音乐杂志”,郝舫说。 对于曾经辉煌一时的《滚石》杂志中文版为何停刊,郝舫称不愿在当下的环境中多谈,他只是说,以后会在他的自传中公布。而以《滚石》杂志中文版的经验,郝舫依然给出了外国杂志本土化的建议:“一个是注重杂志的生存文化环境,另外一个就是优秀的销售、广告团队。” 很多人对音乐文化还是有浓厚兴趣 郝舫认为,音乐杂志的受众毕竟还是相对人数少的群体,因而得注重在这种群体之中进行品牌推广,继续维持他们的热情。“虽然中国的音乐产业已经没有了,但是很多人还是对音乐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内容上你只要维持这些人的热情,”郝舫说,“我甚至觉得不取决于内容,以内容取胜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当下纸媒生存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不管是曾经多么辉煌的历史,郝舫个人觉得,“光靠卖杂志本身的利润肯定太低,所以需要广告团队去培养对音乐有投入的客户,因此重要的不是内容,决定生死的是市场环境。” “如果这样一本音乐杂志都不能活下去,那就太让人遗憾了,”郝舫最后说,他只能祝愿《Q》中文版。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