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的联席CTO熊明华表示,腾讯今后将重点发展现代人生活中的四个“屏”:电脑、手机、电视、车载。 覆盖屏,也就是覆盖了消费者接触面,覆盖了最重要的渠道,腾讯的方略是没有什么错的。但问题是,如何覆盖渠道是值得讨论的。腾讯的做法,看来是直接将软件(或者叫应用)置入到屏中,但的确还存在另外一个做法,那就是“盒子”。 盒子策略,已经有很多公司尝试过了,但纷纷铩羽而归。最出名的莫过于微软的维纳斯计划和盛大的盒子(后来改称易宝)。盒子的核心理念其实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终端设备去控制屏。在维纳斯计划和盛大易宝中,基本是就是一个“不能移动的”终端设备去控制“一个”屏(电视)。而它们的失败,也正是因为这两点:不能移动、一个屏。 想像一下,你手上有一个可移动可随身携带的小设备,在这个设备中,可以安装各种应用,以取得控制包括电脑屏、电视屏、车载屏在内的若干个屏的效果。这种设备,是不是入口级的?这样的设备,是不是能够起到“全覆盖”的作用? 我个人已经有用iPad和电视屏相联的经历。在iPad上,我点开某个视频网站的APP,数据线和电视相联,我已经可以用一个40多寸的大屏来欣赏网络视频(我个人已经三网融合了)。这种做法,我也可以沿用到外出中:在某些房内有wifi的酒店里(或者用我的3G网络),我依然可以用大屏来观看网络视频。某种意义上讲,我至少已经达到这个目的:用一个移动终端,控制若干个屏。 我们再稍稍推广一下。车载屏——这个屏很重要的功用之一就是用来导航。但一个app store里的导航应用才多少钱?高德导航50元人民币,凯立德声控版108元人民币。从个人角度出发,TA已经可以用100来元的成本获得导航服务了,对TA而言,其实只是再需要一个可以和手机联通的“屏”而已——而一块屏,能有多少成本呢? 至于手机去远程控制电脑?早就已经实现,不需要再去想像了。 利用终端设备去控制屏,可以使得屏的售价大幅下降——凭啥互联网电视就比一般电视要贵?屏的工作变得很简单:它只是一个输出终端。而大量的工作其实是在由那个终端设备完成的,如果说得再精确一点,大量的工作其实是在“云”上,终端设备和“云”联通,再把云计算的结果传输到屏里,让屏输出罢了。 于是,屏需要触屏输入么?不需要;屏需要语音输入么?不需要;屏需要肢体动作输入么?还是不需要。作为消费者,为什么要为一个语音输入反复买单呢?一个,足矣。 不过,我不得不说一句的是,与腾讯那种方略相比,这个做法,其实是“破坏性”的。 这里面最主要的阻碍力量是屏的生产商,因为它们变成一个纯粹制造输出终端的设备供应商,利益将大幅缩水。而用手持终端去控制屏,目前主要的门槛不在终端上,而在屏上——屏有没有这个接口让终端来控制它? 不过,你不破坏,别人一样会来破坏——能让消费者更省钱而又能更好满足自身体验的做法,总归会有人去做。比如奔驰就已经开始在研究如何和iPhone做更好的结合的事——这件事的后果之一,我估摸着相对昂贵的车载导航会被淘汰掉。摆在电视厂商面前的道路也是一样。一旦有一个电视厂商尝试着推出能和手持终端(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通讯的廉价的屏,破坏性力量立刻出现。而且,电视厂商并非完全无利可图,它可以借由终端铺货的普及力量,与第三方合作做它的视频商店,获取其它方面的利益。 说到底,IT产业,其实是软件业控制(或者说引导)硬件业的。过去的软件业,基本上以适配硬件为界限,各玩各的,但在我看来,它们最终将在某一类终端上互较长短。 毫无疑问的是,我们的世界会变成“屏”的世界,家里的墙壁都成了屏也不是没可能。但如果有一个屏,就往里想法子装个什么软件,并不是终极的解决方案。事实上,一个可以联通云计算的终端,就基本足够了。至少,对于消费者而言,少了很多乱七八糟的遥控器,不是么? 所以从这个“屏”策略而言,腾讯这次算是找到了一条康庄大道了。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