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浅析和“非网民”不搭界的网络民意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日期: 2010年5月13日 09:33 

     抱着笔记本电脑,坐在湖边的阳光下,利用无线上网在写作业,是件舒服的事。在今天中国的大学里,交作业已经都是固定格式的打印文本,手写的作业还有多少老师会看?

  在北京中关村,有数字精英们创造的财富数字的神话。电脑,在他们手下,就如同工人和农民的传统生产工具:斧头和镰刀。



  如果此刻,你在网上读到这篇文章,我的问题是:请你看看四周,你的身边,谁不会上网?谁从来没有用过电脑?谁是中国非网民的大多数?

  估计你是不容易找到的,我也一样。直到最近在北京,我真的碰到了一个不会上网的中国非网民,才知道一个非网民在今天的中国是多么弱势。



  杨姨这位“非网民”被别人告知:“你的问题想解决,只能找互联网,只能上网。”她问我:“我到了北京,到哪里能找到互联网?”

  “在转型期中国没有街头暴力,首功是互联网。互联网成为转型期中国民众最好的缓冲器。”这是中国一位管互联网的高级官员的话。因此,中国一些官方网站的负责人希望,变“上访”为“上网”。但是在4亿网民之外,中国9亿非网民怎么办?

  数字鸿沟是国际上对网民和非网民,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信息差距的形象表述。我无法想象,中国4亿网民和9亿“非网民”之间的鸿沟有多深。

  目前,各种版本的“网络民意”和“网络舆情”,只是中国部分可上网的网民的,部分爱表达的网民的意见。这其中不包括,网民中潜水不发言的大多数,更不包括中国9亿非网民的表达意见。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