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闻奖历届一等奖获奖作品中,反映重大主题、重大事件的报道占据绝对优势。但主题的重大并不意味着作品的“高、大、全”。《天河一号:速度背后的较量》就反映了一个重大主题:由国防科大研制,安装在天津滨海新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在第36届全球超级计算机TOP 500排名中位列世界第一,实现了从亚洲第一向世界第一的重大跨越。作品围绕主题,分别从“中国速度何以震惊世界”“‘第一’缘何来之不易”“‘天河一号’怎样改变生活”“如何理性看待此次突破”“速度背后有何较量”等几方面入手,深入浅出进行了阐释探讨。科技题材的成就性报道可以说是当下电视新闻报道领域的一块“高地”。科技新闻很专业,成就性报道又容易“面孔偏硬、调门偏高”。如何“从高就低,化大为小,化宏观为微观”,就成为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为了表现“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节目开门见山如此表述:“有人说一秒钟能做什么?刘翔能够跑九米,飞机能飞三百米,运载火箭可以飞行八公里,还有更快的吗?‘天河一号’不久前代表中国成了世界超级计算机的速度之王,它的速度是多少呢?每秒钟2570万亿次,这个速度超乎了我们的想象。”作品对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描述没有直接用数字进行解释,而是运用对比手法,枯燥的概念马上变得形象生动。 新闻传播与接受的规律是,给受众印象最深的是事例而不是观点,一旦记住了事例,观点也就记住了。节目作者深入采访“天河一号”项目的权威专家,挖掘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在节目访谈中逐一体现。比如在体现“中国超算位列世界第一,缘何来之不易”这一主题时,访谈嘉宾为观众讲述了一段中国在研发超级计算机的历程中是如何被国外强势霸主围追堵截,遭遇技术封锁的故事,增强了节目的故事性。为体现“中国速度何以震惊世界”这一主题,节目请到新闻当事人讲述他在领奖现场所见所感,增强了节目的新闻性。为展现“‘天河一号’怎样改变生活”这部分内容,节目又邀请“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的使用者现场演示汽车侧面碰撞的模拟计算,为观众一步一步揭开“天河一号”的科技成果,增强了节目趣味性。一段段生动的微观表达使重大主题报道平稳落地,并与普通观众的生活和感情有了密切的关联,从而产生了出人意料的传播效果。 以“深”取胜,道人所未道 《天河一号:速度背后的较量》中展现的新闻事件多家媒体都进行了跟踪报道。今天追寻独家创新的着力点之一就是要在报道角度上独辟蹊径,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谋求人有我特。《天河一号:速度背后的较量》由“中国速度震惊世界”出发,着眼点却是自主创新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当下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如何理性看待此次突破”“速度背后有何较量”等话题。 在节目创作过程中,作者多次深入“天河一号”基地——天津滨海新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采访,获取大量第一手新闻素材。并挖掘到一些更值得探讨和关注的问题。比如在采访中得知天津超算中心在运营初期必须自己去拓展用户,国家曾经投资的数十家超算中心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有些甚至濒临倒闭。这就意味着政府投了重金运营这个巨大的公共运算平台,如果使用者寥寥就意味着大量资本浪费。这也是当初“天河一号”上马时有过的一个激烈争论。于是,作者把这个争议话题设置在节目中,立即引发访谈现场的热烈讨论,并以此层层推进了新闻主题。该节目访谈嘉宾邀请 “天河一号”副总设计师胡庆丰、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主任刘光明,以及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李楯、资深媒体人石述思。嘉宾权威,评论理性,观点交锋你来我往,做到了“人不敢道,我则道之”。比如针对有嘉宾提出的高科技形象工程问题,“天河一号”副总设计师胡庆丰向观众阐述了超算是各国尤其是大国必争的战略制高点,甚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技术实力的主要体现,它不是一个形象工程,而是国家整体科技发展布局。作品围绕“天河一号”展开深入探讨,比如“机器造出来了,软件跟得上跟不上?”“中国在高速发展中能否再发展得均衡一些,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的投入和加工制造业,关系怎么摆?”“对西方复杂的声音怎么看待?”等等,作品论及了其他记者和媒体所未论及的东西,角度上独辟蹊径,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彰显了独有的“深度”和“力度”。 媒体特点与新闻规律紧密融合 电视是“说”和“看”相融合的艺术。创新传播理念和传播手段,凸显电视媒体特点,在这些方面,《天河一号:速度背后的较量》也有颇多亮点:多元访谈出观点,语言表达找亮点,视频画面抓看点。 这期访谈节目的话语主体包括四部分:新闻当事人——“天河一号”的副总设计师胡庆丰和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主任刘光明为主讲嘉宾;两位知名专家学者任评论嘉宾;主持人则担任“发球者”角色;现场观众和微博网友则承担了观察员角色。各话语主体背景不同,表达方式也有差异:新闻当事人介绍新闻背景、实践经验、答复质疑;两位专业背景不同的嘉宾评论员,分别从自己的专业视角进行评论和质疑;主持人则借助信息反馈,敏捷地抓取有价值的观点,顺势推动谈话,给参与者更大的展示空间;“天河一号”的使用者通过现场演示佐证评论;现场观众作为观察员发表评论。每个话语主体利用个性鲜明的表达方式,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有效和谐地完成了舆论引导。 电视媒体仅靠“说”还不够,还必须辅之以具有强烈冲击力与说服力的画面内容。创作者在搜集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基础上,将一些关键的专业名词和晦涩难懂的技术术语解释得更形象透彻。节目性还通过现场大屏幕的三维动画视频演示,使观众对“天河一号”的成就有了更形象的认识,传播效果大大提高,体现了电视媒体特点。录制后,考虑到科技节目的严谨性,创作者还专门将相关内容送国防科大专家审定,确保了其准确、权威。 谋篇布局集约化,以最紧凑的结构呈现最大化信息量 《天河一号:速度背后的较量》汇集了数小时的原始素材后,最终浓缩剪辑而成。虽然节目时长只有38分钟,但这绝非仅是从篇幅上将长稿压成短文,而是通篇精心布局、认真选材、锤炼语言,做到达物传情。该作品点面结合、开放多元、内容丰富多彩,在剪辑上却不能满足于一时热闹,显得七嘴八舌、不知所云,失去导向。如何引入话题,怎样出现高潮,以及结尾都要既恰到好处又意味深长,寻找最能表现事物本质、最有冲击力和感染力、最能提升新闻主题的新闻素材,以最紧凑的结构呈现最大化的信息量是新闻精品不懈追求的目标。 总之,抓住重大主题,从贴近观众的微观选材,独辟蹊径深入挖掘,表现手段丰富多彩,节奏推进紧凑有度,作品《天河一号:速度背后的较量》就是这样获得成功的。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