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豆瓣Apps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来源:艾瑞网  发布日期: 2013年2月22日 14:10 

  豆瓣已经在移动端推出了10个应用:豆瓣小组、豆瓣广播、豆瓣电影、豆瓣音乐人、豆瓣活动、豆瓣阅读、豆瓣购书单、豆瓣笔记、豆瓣线上活动、豆瓣FM。“一个App只做一件事儿”的思想在豆瓣的移动策略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实际上,豆瓣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出于“理论指导”,而是源于他们的用户行为数据——如今,豆瓣每月有1亿多次的用户登陆,他们大部分的行为都在1~2件事内,一些重度用户做的事情会多些。PingWest刚刚在《美团旗下垂直电影APP改名“猫眼电影》一文中报道了美团的移动互联网战略:不再仅仅盯住自己的团购客户端,而是转向了面对垂直细分市场的独立App。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另一家早已在移动领域开始做细分、独立App的公司——豆瓣。

  但即使这样,部分App也显得有些过于细化了,例如将豆瓣广播、豆瓣线上活动单独做成一个App,会不会有些耗费资源和成本?豆瓣的产品负责人告诉我,其实这些App中有些是豆瓣实验室的产品,带有试验性质,如线上活动等。在未来,不排除会将现有的一些App进行合并,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会出现一个“大而全”的豆瓣App。

  同时,“一个App只做一件事儿”也并不意味着豆瓣App就是将线上功能进行平移,他们会把每一个App的结构和功能都根据移动使用场景的特点进行设计和改造,例如豆瓣活动App的内容是基于“豆瓣同城”中的大量优质UGC内容,但是用户在移动场景下,UGC的需求很弱,更多的需求是是发现好玩的活动,并进行活动的管理和日程规划。

  豆瓣购书单、豆瓣电影和豆瓣阅读

  在豆瓣电影App中,除了PC端原有的影讯、详细信息、影评、收藏和购票、选座等功能外,还加入了查询附近影院的功能,引入LBS属性成为变现能力的有力保障。豆瓣阅读App在贴合了当今移动阅读的理念之外,还帮助豆瓣上广大作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豆瓣的一位作者丁小云2月18日收到豆瓣一封通知他在豆瓣阅读的1月的收入,两份定价分别为1.99元人民币和5元人民币的作品,共销售8272份,获得29118.33元的收入。看来,“为内容付费”的模式并非无法成功。

  如今,通过移动端来访问豆瓣的用户占比越来越高,这个数值在2012年全年增长了2倍,所以在未来会有更多的豆瓣App诞生,除了对应豆瓣线上功能的产品外,他们还会去尝试一些在桌面端没有的App。在SNS方面,由于豆瓣社区是围绕兴趣打造的陌生人社区,早晚会转移到移动端上,他们也正在尝试各种具体的形态。

  豆瓣购书单App除了常规的功能外,还添加了ISBN扫描功能,当你用手机扫描纸质书籍的ISBN条码时,豆瓣就能快速为你在线上找到这本书,并把它添加到购书单中。除了以上这些Apps之外,我们已知的周边生活显然也是一个拥有巨大变现潜力的产品,但这个显然应该具备LBS特征的产品却是率先发布了PC版,豆瓣的产品负责人说,其实周边生活也是按照移动产品来规划的,他们之所以选择桌面启动的策略,是为了积累用户数据。

  与其他垂直型App相比,豆瓣Apps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豆瓣对用户在各个垂直领域的行为十分了解,对于用户数据的共享和分析都有很强的能力,在依靠大量优质的UGC内容,他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内容定制。其次,在未来,跨豆瓣Apps之间的功能会互相增强,例如通过豆瓣广播访问豆瓣FM等,一个囊括多个领域的账号系统是其他垂直类App难以比拟的。最后,由于豆瓣本身就是一个大众化的传播平台,所以在App的传播和推广上也有一定的优势和便利。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是豆瓣在移动终端上的变现能力,其实豆瓣在考虑现有付费产品的设计时,就已经考虑了它们在移动端的衍生,力图在保证已有商业模式一致性的情况下做更多地扩展。

  我认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豆瓣电影App、豆瓣阅读App和豆瓣购书单App。更多最新新闻报道,敬请关注广告买卖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