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国内科技期刊 到了该“突围”的时候了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日期: 2013年3月13日 09:52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先进纳米技术中心主任刘昌俊委员提议:“我们的论文产出已非常可观,到了扩大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时候了。”

  我国现有科技期刊约5000种,数量仅次于美国,是名副其实的科技期刊大国。但科技界委员们认为,期刊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曾主管北大多个期刊的国家纳米中心副主任朱星委员见证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前几年我们一直为如何被列入《科学引文索引》(SCI)发愁,现在考虑的,是如何扩大影响力。”

  作为中国科学话语权的载体,科技期刊该寻求怎样的发展路径?

  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科技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飞跃。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论文发表总量已居世界第二。然而,与科技论文在国际上令人瞩目的表现相比,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相对逊色。影响力广、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国科技期刊很少,是不争的事实。

  “看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科学地位,有两个标志:学会与期刊。”两院院士师昌绪多次强调科技期刊的重要性。

  刘昌俊分析道,基础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学术论文上。“目前我们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飞跃式增长,科技期刊发展应当受到高度重视,再不能失去国内期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国内科研人员通常喜欢将一流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外期刊上。“以我所在的化学学科为例,一些国际知名期刊60%的稿源来自中国,反过来,我们的图书馆要花大价钱将这些论文再买回来。”刘昌俊认为,这是个亏本生意。

  与国内科研人员对国外期刊的追捧相反,国外期刊的编辑和评审人对来自中国大陆的学术论文多少有些歧视,中国大陆学者投稿被直接拒稿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且论文从投稿到发表周期也偏长,大量时间精力浪费在学术论文阶段,长此以往不利于科研创新工作。

  “我们应尽快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办好自己的引文数据库,让科技期刊成为一门赚钱的生意,形成良性循环。”刘昌俊说。

  国内科技期刊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利用优质国内稿件资源。以物理学领域的期刊为例,该领域中国每年的论文总共在两万篇左右,但能够在国内杂志上发表的不到4000篇,比例不足20%。

  为什么好稿外流?刘昌俊认为,这与国内的评价体系有很大关系。“比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每年度按照学科根据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对期刊进行四个等级的分区,一区里没有国内期刊,二区的也很少。但一些单位的考核就要求发在一区、二区刊物上。”

  “要改变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将自己的最新成果发表在自己的学术刊物上,支持国内期刊的发展,做大做强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事业,使我国尽快成为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国际中心之一。”刘昌俊说。

  “刊物吸引力的提高需要科研体制的改变。”清华大学教授邢新会委员希望,科研评价能够实事求是,不过分指标化。“主要看研究者做了什么,而不是文章发在哪里。”

  “我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一直鼓励我的学生尽量在国内期刊上发表文章。”朱星表示,在政策层面,可以要求国家资助的项目尽量在国内期刊发表成果。“日本就曾采取这种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期刊本身也应积极向有影响力的团队约稿,同时,在某些条件下允许一稿多投。“比如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先以快报的形式在国际期刊发表,而更翔实的内容则发表在国内期刊。”朱星补充道。

  除了留住国内优秀稿源,刘昌俊认为国内科技期刊要想方设法吸引国外稿源,扩大国际影响力。

  “首先要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编辑队伍。”刘昌俊以《能源化学学报》为例说,该期刊在包信和院士的主导下,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编辑队伍,遵循期刊评审的国际化规则,目前该期刊是相关领域国内SCI收录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

  朱星也认为人才是一个制约因素。“我在北大做科技期刊副主编时,经常为招不到一个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编辑能力、英文好的编辑发愁。具备这些能力的人通常不愿到工资待遇不高的期刊来。”

  朱星还介绍了国内科技期刊近几年国际化的一些努力。“比如在物理领域,《中国物理》整合了以前归属不同部门的《物理学报》等,按国际规则分成了不同类。这种组团竞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该期刊在物理类的排名达到中等水平。”

  被业内人士称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科技期刊支持计划“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则于去年开始实施,共有35家期刊被纳入计划范围。未来3年,该计划首批支持的期刊将获得近1亿元的经费支持。

  科技期刊在获得国家支持之后,能否在国际期刊市场中开辟自己的新天地呢?让我们拭目以待。更多新闻请继续关注广告买卖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