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布日期: 2010年6月5日 10:57 |
6月1日,盛大公司的一个动作惊动了业界。“一人一书(OPOB)基金”当日在京成立,盛大网络宣布为OPOB基金逐年分批注入1亿美元,用于补贴硬件企业和版权内容,并与首席伙伴“云中数字图书馆”合作,推动正版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盛大此次拿出1亿美元反哺产业链的上游与下游,希望通过打造一个开放的、有号召力的平台,从而打通产业链,盘活整个国内电子书市场,目标直指亚马逊。
事实上,从硬件厂商、内容提供商到电信运营商,没有哪一家不想成为亚马逊。尽管国内从业者热情高涨,但是电子书在国内并没有形成可持续赢利的商业模式,健康完整的产业链仍在业界的构想之中。
硬件厂商已见天花板
易观国际分析认为,2010年,中国电子阅读器的销量有望达到350万台,相比于2009年40余万台左右的销量,增幅达775%。有人甚至乐观地预计,中国将在两三年后超越欧美,成为电子阅读器第一生产大国。目前,除了原有电子阅读器厂商外,如联想、华硕、华旗、爱国者、长城等IT厂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盛大文学等内容提供商均已进入电子阅读器市场,激烈的竞争一触即发。越来越多的厂商已经感受到这种压力。
广州金蟾软件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洪说:“硬件厂商如果不寻找好定位,未来只能拼模具、拼外观、拼价格,那么,随着大量生产厂商的介入,甚至山寨的介入,很快会将硬件厂商的利润榨干。”他认为,如果不对阅读器的功能与差异性进行打造,硬件厂商很难形成赢利。未来电子阅读器将无利可图,一切归零。
在方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营销部高级经理魏明看来,随着山寨的进入,预计今年年底电子阅读器就会降到1000元以内,对大家来说利润几乎是没有了,业界对此已经深感困惑。
况且,电子阅读器概念虽热,但是实际销量却不尽如人意。记者在走访及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国内电子阅读器的定位仍然是礼品,销售以机构用户、团购为主,大众消费市场远未开启。据知情人士透露,很多被团购的电子阅读器往往在一周之内就流向了中关村等电子商城。事实上,消费者对电子阅读器的了解、认知度及需求还十分有限,电子阅读器卖得远没有想象中的好。 内容商尚在画饼充饥
尽管,包括汉王在内的很多硬件厂商已经认识到,仅仅依靠硬件层面的销售,即使有着暂时领先的市场份额,企业也是无法获得持续发展的,但是硬件厂商试图通过自己聚合内容,打造“硬件+内容”的模式目前并不奏效,而这条路似乎越来越难走,于是,出版商决定自己出手。
“内容商也希望通过新型终端去销售内容,最大化地推广渠道,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他们自己去制造硬件,也可能是贴牌定制终端。”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方丽指出。
目前,包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重庆出版集团等在内的诸多出版机构已纷纷进军电子阅读器领域,有的选择自主研发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的则选择与现有的硬件厂商合作进行贴牌生产如重庆出版集团。而且,据记者了解,介入电子阅读器产业的出版机构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成勇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硬件的成本会越来越低,未来电子阅读器还是要靠内容赚钱。陈昕说:“消费者为内容付费、埋单,电子阅读器我们可以免费送。”
业内人士分析,这种模式的合理性在于出版机构自己对内容拥有控制权,对于保护版权环境、维护及开发正版内容的价值是有益的,然而现实的问题是,谁都想做自己的品牌,而各家的内容资源有限,不可能将用户巨大的阅读需求一网打尽。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5年内,内容商对于电子阅读器产业的构想只能是画饼充饥。
整合者与平台商得天下
“国内从业者所津津乐道的亚马逊和苹果公司,一个从内容起步做到硬件,一个从产品入手发展内容,都是成功的整合者。他们把终端、渠道和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硬件卖得好促进了内容的销售,而有了丰富的内容后,消费者也愿意为硬件埋单。反观国内,在‘硬件+内容’的探索上还没有成功的案例。因此,我认为大家要做的不是阅读器,应该把它做成阅读平台,就像书店一样,不管读者去哪一家都可以看到很多内容,这样做,电子阅读器产业才有戏,电子书才有未来。”朱卫国表示。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