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对于《赫芬顿邮报》还不是很了解,那么请看一段简单的介绍:它是社交名流阿里安娜·赫芬顿和美国在线前任高管肯尼斯·勒瑞在2005年9月创立的新闻聚合类网站。 根据Comscore公司的调查数据,《赫芬顿邮报》在2008年10月美国总统大选期间,访问量达到500万,第一次进入美国大众的视野。2011年5月《赫芬顿邮报》的月独立用户访问量首次超过《纽约时报》,“6年战胜了100年”。2012年,《赫芬顿邮报》凭借其对美国退伍军人的报道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这是第一家获此奖项的营利性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用数据和荣誉证明其已跻身美国主流媒体行列。 孕育于互联网的博客新闻网站 《赫芬顿邮报》最初定位为高层次读者,聚焦名流和上层人士。创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顿就是一位名人,她曾参与加利福利亚州的州长选举,能够接触到各种上层人士,为《赫芬顿邮报》开拓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同时,《赫芬顿邮报》独有的特色也引来广泛关注。与其他聚合新闻网站不同,《赫芬顿邮报》最初就是一家博客性质的新闻网站,没有记者队伍,主要为公民记者发布新闻评论提供平台。但网站很注重文章质量,邀请政治界和文化界的著名博主、专栏作家发表评论。 真正使《赫芬顿邮报》名声大噪的还是2008年总统选举报道。在这次报道中,《赫芬顿邮报》提出了“off the bus”项目,催生了著名的“分布式新闻”。这种报道方式充分运用读者的智慧,使他们参与到新闻的制作与报道中,增强了读者的归属感,提高了网站的认知度。正是这一新颖的报道方式,将《赫芬顿邮报》浏览量推到一个高峰,并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2008年的总统选举给《赫芬顿邮报》提供了契机,此后《赫芬顿邮报》稳步发展,在重视公民新闻、注重与读者互动的同时,也着眼于聚合新闻,从成千上万的网站搜取新闻,由读者选择热点头条。其“分布式新闻”和“聚合新闻”理念,为互联网新闻开辟了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发展道路。 2010年《赫芬顿邮报》开始盈利。2011年3月,美国在线以3.15亿美元收购《赫芬顿邮报》。2011年5月,《赫芬顿邮报》月独立用户访问量首次超过《纽约时报》;2012年,《赫芬顿邮报》获普利策新闻奖,得到业界认可;同年,《赫芬顿邮报》发布iPad版,并开始流媒体视频相关项目的探索;2013年,《赫芬顿邮报》开创日语版,进入亚洲市场。 现在,《赫芬顿邮报》已经有了12种语言版本,成为一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博客新闻网站,拥有一群出色的新闻评论员和专栏作家,并与《世界报》等传统媒体开展合作。 突出重围的内容提供商 《赫芬顿邮报》能在诸多媒体的夹击中突出重围,争得一席之地,其原因应该归功于三大特质。 1. 出色的受众意识 《赫芬顿邮报》在运行各方面都体现了以受众为本位的精神,将网站的内容创建交给受众,增加了受户黏度和满意度,改变了受户的阅读习惯。统计数据显示,网民通过网上阅读新闻的时间平均为26.2分钟/月,而《赫芬顿邮报》受众的阅读时间平均为55.5分钟/月,其用户忠诚度明显较高(见图1)。 《赫芬顿邮报》以社交媒体的思维方式来运作新闻网站,鼓励普通公民上传新闻和发表观点;网站首页头条新闻完全根据受众点击率浮动,用户成为网站的建设者和参与者,而不只是内容的阅读者。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评论、上传图片或链接等,对新闻内容进行再生产,增强网站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在2008年总统大选的报道中,网站派发任务,网友自主领取,并将获得的素材交给任务负责人,由编辑完成相关报道。 原本需要专业记者花费数月的素材收集工作由若干网友分担,大大缩短了报道形成的时间,提高了报道质量,同时也激发了网民参与的积极性。对受众而言,《赫芬顿邮报》所提供的新闻内容不再是冷冰冰的新闻事实,而是自己可以参与制作的产品,产生了对网站的归属感。这种“受众为主”的意识也体现在《赫芬顿邮报》的板块设置上。网站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特别设置了black voices(黑人之声)、 gay voices(同性恋之声)两个板块。《赫芬顿邮报》还提供个性化定制推送服务,用户注册登录后,网站会将每日新闻推送到注册邮箱,用户可以选择推送特定板块的新闻。 2. 强化的社交属性 《赫芬顿邮报》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社交属性,用户和用户之间、网站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通过Facebook和 Twitter,用户可以分享《赫芬顿邮报》相关报道内容,对内容进行评论,并可以推荐给其他用户。 自2009年起,《赫芬顿邮报》与Facebook进行合作,开发了社会化新闻板块“Huff Post Social News ”,以新闻为中心,连接社会关系,扩大新闻信息的传播力。2014年5月,《赫芬顿邮报》对评论平台进行改革,将自身的评论平台与Facebook的评论平台打通,使新闻生产可以在更大的社交平台上得以完善和充实,同时也扩大了《赫芬顿邮报》的用户群。 3. 免费的高质量内容 《赫芬顿邮报》在重视受众和社交关系的同时,也深谙“内容为王”的道理,高质量的内容为其赢得了大量受众。与《纽约时报》不同,《赫芬顿邮报》并未使用“付费墙”模式,其所有收入来源于用户流量带来的广告收入。《赫芬顿邮报》的核心竞争点并不在对新闻信息的及时报道,而是对新闻信息的多元化解读和公民记者的多角度评论。《赫芬顿邮报》直接使用其他网站的新闻信息,编辑将这些信息进行改写,尽量使其短小精悍并能够引起话题,用户能在短时间内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没有必要浏览更多的网站。正是由于新闻内容免费提供,《赫芬顿邮报》赢得了大量受众,而这些受众资源又成为其广告收入来源。 《赫芬顿邮报》高质量的新闻离不开受众的再制作,受户可以通过评论、发链接、发照片或视频等形式,对某条新闻内容进行补充,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具体,解读更加多元。此外,《赫芬顿邮报》也在努力向严肃报道转型,试图树立自己的品牌,构建自己的话语权,做真正的内容提供者。赫芬顿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促进调查性报道的发展,雇佣更多的专职记者。在内容提供方面,《赫芬顿邮报》仍在寻找更加完善的发展方向。 那么在看过《赫芬顿邮报》的发展历程之后,是不是能够找到对于今天的报纸媒体发展的启示呢?更多报纸广告代理请继续关注广告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