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言论说,要警惕媒体被资本所掌控。 这话大致不错。 不过,事实是:媒体一直在被资本掌控。 这件事不是新闻,是非常旧的旧闻。 千万不要看到“警惕资本掌控媒体”,就以为这事是新近发生的。 媒体背后一定需要财团。这是媒体的特性所决定的。 二 媒体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广告,而广告主要依赖于经济景气度。 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媒体的日子就非常难过了。 这张图是四大门户历年来的广告收入曲线,图中,09年的广告收入,极度依赖广告业务的新浪有一个重挫,而腾讯网易搜狐也好不到哪里去,基本上持平。 经济景气度不受媒体所控制,而它又非常依赖广告,这就是在“收入”这一头的纠结之处。 另外一头是支出。对于媒体中的纸媒而言,纸张的成本又不受它控制。 换而言之,纸媒的收入支出,都依赖外部条件。年份好的时候,自然从股东到员工,个个开怀。而年份差的时候,就过得比较憋屈。如果景气低迷,纸张成本又抬上去的话,两头一夹,纸媒就会特别痛苦。 后果就是:大量资深的采编人员离职。 这是一个媒体最基本的本钱。资深采编人员离职对媒体来说是要命的,为了在小年依然能满足采编人员有尊严的生活,媒体就必须:1、托拉斯化(这也和媒体自己的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有关)以求东方不亮西方亮;2、背靠财团以求小年时依然有人——供养。 于是,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纽约时报》为苏兹贝格家族所有;《华盛顿邮报》为格雷厄姆家族所有(后来卖给了贝索斯);《洛杉矶时报》属钱德勒家族所有(后宣布破产);《华尔街日报》属班克罗夫特家族所有(后来归属默多克)。这些家族一方面掌控托拉斯式的媒体,寻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另外一方面,他们也会搞多元化生产或投资,在必要的时候,为媒体主体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 三 曾有一位自媒体人在刚刚开始他的自媒体生涯时,用了“包养”一词。 我相当的不同意,撰文表示言辞较为激烈的反对。 包养和供养,是截然不同的词。这不是在玩文字游戏。 维基百科,是典型的供养模式:全球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金钱,来支撑这个域名为ORG也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站的运营。 但谁也不认为,谁在包养维基百科。 包养和供养有两个区别:其一、包养一般意义上是独家“养”;其二、包养对于被包养者有着碾压式的独裁权。很显然,包养者话语权比被包养者大的多。 后来这位自媒体人基本上放弃了“包养说”,在很多场合,提出了“爱的供养”。 那么,如果一个商业公司入股媒体呢? 包养?还是供养? 四 股权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不能控股,或者说,不能成为第一大股东(相对控股),入股后,商业公司对媒体有一定的话语权,但话语权其实有限。 近期吸引广泛关注的阿里入股一财,持股3成,派出了一名副董事长,很难说是包养式的。同样的例子还有,腾讯早期入股财新,持股比例不详,但一般猜测不会超过2成。财新后来的运作,完全看不出腾讯有什么“包养”行为。 另外,管理班子也是很重要的。 《华盛顿邮报》在卖给亚马逊大佬贝索斯后,贝索斯说他无意介入该报的具体运营。换句话说,他不会插手邮管高管班子太深。 尽管贝索斯已经成了邮报的收购者(唯一所有人),但贝索斯的供养身份,比包养身份更重一些。 海峡对岸有个卖零食的,收购了好多媒体,规模大到一度引发众多媒体人抗议。不过,后来也没见到台湾舆论场有多么“资本控制后的黑暗”。 五 在很多培训分享场合,我都提出了媒体财团化的说法。 过去中国媒体的业务相当单一,虽然有搞一些三产,但基本上属于小打小闹。中国媒体过去的财团是:党和政府。 随着媒体生态发生巨变后,传统媒体一下子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偏偏这个时候,过去的财团,有迹象表明,不再愿意无休止地提供资金支持。 我个人一直很欣赏浙报好多年前的一个口号,他们也沿用至今: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 一等一的媒体就是自身财团化。 次一等的媒体就是背靠一个财团。 前者境界很高,不过道路相当漫长。浙报提了这个口号很多年,一直在努力中,也不能说已然成功。 后者呢,貌似境界略低,但相对容易,操作性更好。 但我从来不认为,这就丧失了所谓“独立性”,做不了“看门狗”。 六 至于说,某公司成为你的股东,你就不会说它坏话了呀。 这个极其正常。媒体不说自己老板的坏话这种事,都多少年了。才不会今天才出现的新鲜事物。为“老板”隐,这是通行商业社会的规则,媒体也是公司。 总比什么企业自媒体无休止地变着法儿地鼓吹自家企业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来得让人看着舒服些。 更何况,整个媒体场域是一个言论市场,很难想象有一家公司,成为了所有媒体的股东。 谁来监督媒体? 其它媒体。更多广告行业观点请继续关注广告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