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黑马良驹: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不是文字游戏

来源:百度百家  发布日期: 2015年8月5日 16:10 

  在一个关于互联网的沙龙上,谈到“互联网+”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说“互联网+”最大的问题是“传统企业+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传统企业”。他说,目前但凡是“互联网+传统企业”的都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比如马佳佳的炮否倒闭了,那个卖煎饼果子的黄太吉也遇到了发展瓶颈。而一些“传统企业+互联网”的企业,在走过“阵痛”期以后,反而开始走上正轨,开始大跨步发展。

  黑马哥非常认同他的观点,在“传统企业+互联网”的企业中,苏宁应该算是最早转型的,也是最早步入正轨的。最近,苏宁作为O2O和互联网+的发烧友,一直被媒体和大众所广泛关注。一是苏宁的转型得到总理的关注。在前不久的国务院经济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多次向苏宁的董事长张近东询问苏宁转型和O2O的情况,感叹苏宁转型过得不容易,并说还给转型的企业带来好消息。二是,在7月21日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张近东又再次大谈O2O,他认为一个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要有发烧精神,苏宁要做O2O的发烧友。

  黑马哥觉得,在这次互联网大会上,张近东提出一个最有意思的观点就是“+互联网”与“互联网+”。张近东认为,苏宁6年的O2O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持久战”,二是分“两步走”。持久战,就是要有决心、耐心和恒心,不要想着一蹴而就;而两步走第一步是+互联网,第二步则是互联网+。

  张近东认为苏宁的“+互联网”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渠道”。苏宁先后上线了苏宁易购,开发了PC端和移动端,并通过收购PPTV,进入TV端。二是“+商品”,不仅要把线下的商品搬到网上,还要进一步开拓适应互联网平台的品牌和品类。最后,是+服务,苏宁不仅重新构建了线上的运营服务,还打造了企业核心的金融云、数据云和物流云。

  张近东认为,苏宁“+互联网”的阶段在2013年底已经基本完成。从2014年开始,苏宁就进入“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苏宁的互联网+零售阶段。互联网+零售就是以互联网技术,嫁接、叠加、改造、优化线下的业务流程和零售资源,而其核心同样是+渠道、+商品和+服务,也就是苏宁的“互联网+”的阶段。

  首先,苏宁通过互联网+线下渠道,丰富实体店的商业形态和品类业态。苏宁重新对互联网时代的渠道进行了定义:那就是与用户的触点。让互联网平台在线下以不同的形式与用户接触,比如云店、易购服务站、体验区等。而云店就是苏宁最重要的互联网产品,张近东要求团队要将云店打造成零售业的苹果。苏宁云店将成为用户和苏宁互动的粉丝社区,成为用户与互联网产品连接的重要触点。

  其次,是通过互联网+商品,让苏宁突破了门店品类展示数量、陈列方式的局限。互联网的虚拟展示、模拟穿戴和情景搭配,能够更好地实现人和机器、人和商品的互动,以及商品和应用场景的交互。通过虚实交融的产品出样,门店的商品实现了理论上的无限扩展。

  第三点是互联网+服务,张近东认为“移动支付、场景互联、社交服务”将成为线下O2O的三大方向。

  听了张近东关于“+互联网”和“互联网+”的观点,估计好多人就说,“+互联网”和“互联网+”说的本来就是一回事儿,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游戏吗?而在黑马哥看来,张近东关于“+互联网”和“互联网+”的论述,的确有很强的前瞻性,指出了零售业未来发展的业态和发展趋势。

  什么是“+互联网”?根据黑马哥的理解,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可以用互联网的方式卖东西。像京东、阿里巴巴这种电商,以及苏宁推出的“苏宁易购”,基本还都是这种“+互联网”的业态。在这个阶段,大家最直接的体验就是“电商”,可以通过PC或者手机APP去购买商品。其实,无论是从网上买东西,还是从实体店买东西,而商业的本质没有变,就是“买卖”。

  什么是互联网+呢?而到了“互联网+”的阶段,商业的本质就变了,不是简单的“电商”和“买卖”,而是到了场景消费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家买东西已经不局限于“实体店”,也不局限于“电商”,而是只依赖于场景。比如,我在社交网络里,正在跟大家讨论新上映的电影“煎饼侠”,因为处于这样的一个消费场景中,我随手就把电影票买了,立马就去电影院进行观影了。如果说,在“+互联网”阶段,商家争夺的是谁比谁的产品性价比更高,而在“互联网+”的阶段,则是比拼谁的用户忠诚度高,谁的移动支付更强,谁的入口和达到点更多。

  所以说,张近东所说的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不只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从中看出未来商业发展的业态和他对苏宁未来的期待。在黑马哥看来,未来商业必将是“移动支付、场景互联、社交服务”的天下,谁掌握了这三个要素,谁也就占据未来商业的入口。而拥有巨大O2O优势的苏宁,已经是牢牢占据了先机。更多广告观点请继续关注广告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