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报纸发行季节,自诩“老报人”的我,跑了几个单位,当了几天“报童”,推销几份自家报纸。 几位老朋友,算是看在多年交情的份上,没拂了我这张老脸,多少比往年增订了几份报纸。 可是,从一些渠道,我也听到些许杂音。比如,有的说,都什么时代了,谁还读报纸?有的说,报纸卖不出去了,才来求我们吧?还有的说,报纸成天绷着脸孔,谁看? 对这些杂音,要做具体分析。有人认为,都什么年代了,谁还读报纸?我不敢苟同。我们并不否认,现在,网络已经发展到了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大行其道,相当一些人,越来越没有阅读的耐心,越来越失去书写的安静,越来越没有用宁静的心去汲取书籍的营养。 但是,这跟时代进步有关系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来看看国外的两个例子。 先说远的。据中国之声报道,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如今人们已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网络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但难想象的是,在经济、科技高度发达的德国,仍然有五分之一的人完全不接触互联网。这是德国民意研究所公布的最新调查数字。 德国人不上网或者不会上网的原因很多。据说,有些是因为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比如,无线局域网的覆盖问题;但也并不尽然,调查显示,67%的德国人,对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情有独钟,认为没有必要去接触互联网;66%的人则对互联网根本就不感兴趣,以前没有网络日子,过得踏实简单,内心充盈,现在也不需要它;当然,还有51%的人,觉得互联网不安全,容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再来看看近的。世界报纸和新闻出版协会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发行量前三的报纸分别是《读卖新闻》(969万份)、《朝日新闻》(745万份)和《每日新闻》(332万份)。而恰恰这三份报纸,都是日本的。一提日本,我们有的同胞就满脸不屑。有的同胞甘做井底之蛙,鼠目寸光,着实令人堪忧。日本之所以能成为强国,借用清代魏源的话,叫“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说到魏源,就不得不要提到他的《海国图志》。这部书的宗旨,是想让中国人“睁眼看世界”。遗憾的是,这部书当时却被当作禁书。据说,当时国内出版不足千册,而到了后来,则残缺不全,无法找到一本完整版。可是,一次偶然机会,日本在检查中国商船时,查到了《海国图志》。日本人如获至宝,短短几年,他们出版的《海国图志》,就有21个版本,而且在中小学中,将该书当作必读地理课本。后来,中国要出版这本书,只好从日本“引进”了。 《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不禁让人唏嘘。而对出版物,和以出版物为载体的思想的态度之差别,为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差异,埋下伏笔。 时光流逝,今天的日本,更加注重年轻人一代读报兴趣。日本颇具前瞻性地从1989年开始,就在中小学中推广“报纸参与教育”,家家订报,校校订报,成为一种风气,一种必然。 可是,在我们身边,一些人奢靡成风,一顿饭,一瓶酒,一条烟,几千块,甚至几万块,眼睛连眨都不眨,就下手;可要是让他订份报纸,一年到头,也就三两百块,则像剜了他的心头肉。 美德有许多说教者,但却很少有殉道者。一旦有个别殉道者,则往往被当作嘲弄对象。 要改变这种不正常现象,政府也要想想。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一直将报纸纳入减税对象。丹麦和挪威的标准税率是25%,英国是20%,比利时是21%,而这四个国家的报纸税率是0%。在他们看来,为了下一代,不该向知识征税。在日本,虽然还没有走到这一步,但日本政府是将报纸当成与水、电、煤气一样的生活必需品,要求配送到家家户户的。 有人或许认为,我这是干哪行,吆喝哪行。但是,为了那些定格在微微发黄的纯白时光里的本色和真我的文字,我的吆喝,有错吗?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