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末,阿里巴巴将斥资12.5亿美金入股饿了么的传言再起。饿了么这家创业公司,已经多次有小道消息称其将“被收购”、“巨头入股”、“卖身”,待价而沽、奇货可居,现如今已成为巨头的关键筹码。 外卖,作为仅次于出行的的高频O2O服务,是巨头的商业版图中不可或缺的板块,所以,我们在饿了么身上看到了多家机构、传统零售商、互联网巨头等等的投资身影。与此同时,BAT支持下的百度外卖、美团外卖、口碑外卖借此重新拉开了竞争的战火。 从外卖切入的O2O大战 随着百度宣布将向O2O投入200亿资金开始,围绕外卖这个最烧钱的O2O领域,一场补贴战再燃,由于百度外卖出现的时间是几大平台中最晚的,而百度在支付上、物流体系上都有待于重建,从开始就需要依靠高额的补贴占据市场。 百度更是将最烧钱的外卖业务剥离进行独立融资,独立发展,从发展上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补贴几乎是外卖竞争市场份额的唯一方法,首先,高频服务依赖补贴培养习惯的模式在打车出行上已经被验证,其次,补贴带来+红包营销带来的用户黏度的提升不可忽视。 此前,饿了么CEO张旭豪接受采访时表示,C端补贴的行为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停止,B端的服务将会成为平台创造新营收增长的方向。 饿了么、美团外卖几乎都在同一时间推出了面向商户端供应链层面的服务,并且在此基础上针对商家供应链金融服务等金融服务将会成为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在物流端,近日曝光的百度外卖最新的融资计划书显示,同城物流配送体系的搭建将是未来的方向。红杉资本合伙人沈南鹏在出席活动时表示,O2O最核心的是物流供应链,红杉投的最后一个O2O项目就是同城物流服务的达达。 同时他认为,目前的烧钱做法对于外界需要重新去定义,“很多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需要通过不断的投入来扩大市场规模,也就是‘烧钱’。但烧钱不见得一定是一个坏事情。有聪明的烧钱,也有不明智的烧钱。” 目前来看,外卖的烧钱确实已经烧出了习惯,但是对于外卖做同城物流来说价值还有待验证。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在同城物流规划上,饿了么走得最激进,首先在平台端已经搭建了类似的“蜂鸟”配送体系,其次引入了滴滴出行作为投资人,一起合谋同城物流的体系。 这一边,百度外卖最近曝光的融资计划书中显示,下一步的规划中将同城物流配送定义为下一阶段最主要的发展计划。 美团外卖、口碑目前并没有看到类似的逻辑,不过从各大外卖平台涉及的业务看,各家的配送的业务边界在逐渐缩小,配送服务的种类和配送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外卖已经不仅仅是送餐那么简单。 不过这场O2O的大战从目前的战局来看,随着BAT的深度接入,越来越像一场硝烟弥漫的保卫战,巨头守护的不止是地位,更是数十年积累起来的优势资源,而这些优势很有可能成为最后胜利的重要砝码。 巨头入场 创业者机会在消失 O2O领域从目前来看,并没有找到除了补贴之外更好的推广手段,而巨头的介入更是让烧钱变得不那么简单,O2O变成了资源消耗战,创业公司的耐心慢慢被消磨。 目前市场上能剩下的项目,背后都有巨头的身影,而失败的案例最终倒在了“钱”上。 腾讯: 1.投资大众点评4亿美金+后期融资参与投资 2.投资微票网、e家洁、e袋洗、饿了么 3.投资滴滴出行前后耗资近10亿美金 4.传闻将投资合并之后的“新美大”10亿美金 5.投资58同城7.36亿美金,以及与赶集合并之时提供的4亿美金,还有此前增持58股份的资金 阿里: 1.投资快的打车数亿美金 2.新口碑成立投资60亿人民币 3.投资美食送、生活半径数亿人民币 4.投资58到家1亿美金 5.传闻投资饿了么12.5亿美金 百度: 1.百度糯米将投入200亿人民币在未来几年 2.投资uber中国近10亿美金 3.百度外卖获2.5亿融资 4.投资e袋洗1亿美金 5.促成去哪儿携程的合并 粗略估计巨头在泛O2O领域的投资都达到了数十亿美金,大大超过的此前任何领域的投资规模。 从目前来看,资金的投资仅仅只是O2O大战的一个部分,对于更多渴望突围的创业者来看,背靠巨头最重要的是整体资源倾斜。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阿里和腾讯在多个项目上产生了重要的连接,其中尤以“滴滴快的合并”最直接体现巨头之间的合谋。 虽然有滴滴快的这样的合作案例,但是,此个案例只是个例,毕竟在烧钱和投资上双方的规划是不同的。 另外,在对待具体业务上各家心态也不相同,阿里重启口碑更多是防御美团、百度糯米的崛起。口碑模式更多是类似阿里现有的电商体系类似平台模式,更多采取开放的措施。 而百度做糯米,首先在资源上,相对阿里的支付账号体系,腾讯的社交账号体系,更多是流量和技术的支持体系。首先,依赖百度地图、移动搜索的技术将过去传统线下资源整合到线上,再通过线上的流量分发到具体的产品产生服务的回流,而从服务的需求上不断完善的体系,最终以百度支付等产品的推出来形成整个服务的闭环。 阿里和腾讯则希望通过O2O服务增加自己的场景搭建,在线下领域构建起生态圈。 社交和支付都是需要不断扩使用大场景范围的产品,而技术和流量则需要通过实际的服务变现,但是在O2O的任何一个环节,巨头比创业公司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在这一阶段更加凸显。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