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广告业的多元化发展,植入广告已经成为了最普遍的现象,2010年众多的电影中,植入广告也不再少数,其中《杜拉拉升职记》广告最多。
随着广告业的多元化发展,植入广告已经成为了最普遍的现象,2010年众多的电影中,植入广告也不再少数,其中《杜拉拉升职记》广告最多。 盘点:2010年植入广告花招集锦 不久前,电视剧《金婚风雨情》因植入式广告太多而遭遇卫视抵制、网友疾呼,“广告门”事件一时间愈演愈烈。该事件的出现,似乎一下子把影视剧中大量植入广告的商业行为推到了风口浪尖,但其实纵观近几年来的影视剧作品,特别是在日益红火的华语电影市场,越来越多的电影乐此不疲地承接着各种与电影有关或无关的植入式广告。 ★《全城热恋》:“围脖” 为了配合影片的网络合作单位推销某款网络业务,《全城热恋》在已经上映无法增加影片植入广告的情况下,竟然在影片海报上做起文章来。于是,我们看到所有参与演出的明星错落有致地排开,一条抽象的巨大红色“围脖”于颈间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哈哈哈,看到这里,你就该明白是在广告什么了吧? ★《杜拉拉升职记》:国产品牌广告大集合 从世界五百强高管驾乘的马自达6,到高级白领用的联想电脑,再到一水的LOTTO运动服,甚至时不时出现的屈臣氏,诺基亚等等,对了,还有徐静蕾代言的智联招聘、立顿红茶,甚至是泰国旅游局的拍摄外景地赞助。整部戏完全就是一出中国廉价版的“欲望城市”。徐小姐将90分钟的电影里塞满了大大小小的广告,从吃到喝,从穿到行,恨不得把每位主角的身上都打满商品LOGO才开心。 ★《唐山大地震》:剑南春、中国人寿、中国工商银行 一部主题凝重、催人泪下的电影,冯小刚导演却不是那么合时宜地加入了几个比较明显的植入式广告,让人在看片的时候颇觉不适。多次出现的剑南春酒我们暂且不说,但那个“就选中国人寿吧,踏实!”就让观众大跌眼镜。在抗震救灾的危难时刻,将商业推广与人情冷暖联系在一起,冯导此举确实有失水准。 ★《西风烈》:泻药 一部充满了阳刚气质的西部警匪片,咱们暂且不说是不是抄袭好莱坞西部片,光是影片中的那一剂“泻药”,就彻底将《西风烈》打入了“雷人电影”的行列。伏击杀手时,警察突然肚子痛要上厕所,倪大红递给他一盒止泻药,品牌清晰可见,而且台词还是“专治拉肚子”。此等生硬植入的广告,可谓彻底煞了《西风烈》标榜的影片气质。 ★《恋爱通告》:王力宏 王力宏的电影处女作《恋爱通告》其实还算不差,格调清新、轻松自然。但是,如果把“王力宏”作为一个市场消费品的话,整部《恋爱通告》简直就是一部展现王力宏各方面才华的大广告片。王力宏会唱歌,王力宏会玩各种乐器,王力宏会演戏,王力宏会模仿,王力宏还会好好地爱一个女孩子……一首一首专辑主打歌曲成了影片的插曲,一部电影,带着专辑一起卖! ★《80’后》:TOT苏打红茶 在这部《80’后》上映的同时,一则TOT的红茶广告也同步在全国各大电视台铺天盖地播放。这则由影片中男女主角依照剧情逻辑,甚至是加上了部分影片段落剪辑而成的广告,最终的诉求则是TOT苏打红茶。虽然这则广告是由《80’后》导演李芳芳为产品量身定做而成,但借由影片的纯爱,展示的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饮料口感,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嘻游记》:快乐大本营 《嘻游记》,近两年无厘头式穿越闹剧的巅峰之作。这样的电影,肯定少不了植入式广告,除了商品被植入,甚至是人,也被植入到了这部电影里。以何炅为首的《快乐大本营》将他们录制节目的状态同样带到了片场,玩得疯、放得开,甚至彻底左右了影片素质以及主旨。不管电影是不是借助了他们与节目的影响,还是电影更深层次地推广了他们与节目,总之,《嘻游记》中,《快乐大本营》就是一个最令人难受的巨大“植入广告”。 分析 影片中为何频繁出现植入式广告? 从电影诞生之初,卢米埃尔兄弟早期所拍摄的短片《火车到站》开始,就已经将当时尚不为人所熟知的“火车”这一事物,广而告之了一番。如果严格追究起来,这大概就是最早的植入广告了。但是,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影片中出现植入式广告,是跟风?是赶时髦?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原因一:电影市场的兴盛 换在若干年前,商家打广告可能不会选择电影、电视剧等媒介,而往往多倾向于电视台、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然而,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电影院享受着生活,一部好的电影能传播的东西太多了,电影对观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之电影中的“明星效应”,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率被大大提升。所以,说电影市场的繁荣为植入式广告提供了“大展拳脚”的舞台实不为过。 原因二:商家对商品宣传的力度加大 中国的消费市场蕴含着无限的潜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品市场的繁荣,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经营理念已经无法支撑起企业的发展,随着产品同质化的情况日趋严重,一场没有硝烟的“广告战”也随之打响。如何最大限度地将产品宣传出去,是商家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当电视、报纸等传统广告战场无法施展拳脚的时候,“在电影中植入广告”这种新型的“广告模式”深深吸引了无数商家摩拳擦掌。 原因三:电影拍摄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如何能够让华语电影在制作上赶超好莱坞电影?如果请到大腕明星加盟以期获得票房丰收?如何制造更多的噱头吸引更多的人前去影院观影?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烧钱”。然而,钱从何来?现如今,华语电影动辄过亿的资金投入让越来越多的电影制片人捉襟见肘。如何“开源”?努力拉更多的赞助商、投资者出钱来支持影片的拍摄显得理所应当。 解读:植入式广告为何遭到观众“反感”? 作为电影产品的直接消费者,电影观众们对目前华语电影中充斥着植入式广告的行为似乎非常反感,理由千千万万,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观众买票进场看电影,想看的只是电影本身,而不是借由电影之名衍生出来的诸多附属品,比如广告。 理由一:中国的广告制作水平普遍太低 近几年,各种广告信息越来越多,这些所谓的宣传信息制作水平不高、内容无趣、创意无聊,商家们希望通过反复播放、长时间播放的广告攻势将信息强制印入观众脑海里,“不求创意无限、但求记得最牢”的广告理念,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反感、甚至厌恶电视上的各类广告信息,从而产生了一种抵触心理。 理由二:强行植入,痕迹太重,影响剧情 影视剧作品借助一些“小道具”顺其自然地推动影片剧情发展,同时还能帮助商品销售,缓解拍摄过程中的资金压力,这原本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但是,由于目前中国电影广告植入仍然还只是处在初级阶段,“植入”手法略显生疏,“植入”规则也略显混乱,大部分植入式广告都采取“强制植入”、“为植入而植入”的方式,“打广告”的痕迹太重,甚至于有些植入式广告完全影响到了观影效果。 理由三:“植入”的数量太多 电影制片人跟广告商家,就好比周瑜和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影片资金投入的压力之下、在广告商大笔资金注入的诱惑之下,一个又一个植入式广告被塞进了仅有两个小时不到的影片中。3分钟一小广告、5分钟一大广告的频率可是彻底惹恼了电影观众,“你们就是恨不得把每一个演员的身上都贴满商品的LOGO才高兴”! 支招:植入式广告如何“植入”才给力? 作为电影拍摄经费的主要来源,制片方在电影中植入广告绝对是一件双赢的好事,毕竟影片中的主人翁吃、喝、拉、撒、睡总不可能处于真空状态,而这些小的道具不仅对剧情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又能帮助商家宣传商品,更重要的是能缓解电影制作经费的匮乏。当然,前提是,广告必须植得恰到好处。 第一招:吻合影片的剧情,不能为了植入而植入 一部电影,如果单纯的只是为了给广告商交差,将所有接来的广告平均分配到不足两个小时的影片中,那么,你所要讲述的故事将会被这些略显突兀、莫名其妙的植入式广告撕得七零八落。如果影片为了植入而植入,那么,你的广告放到哪里都会显得很多余。好的植入式广告,它会成为影片的一部分,随着剧情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出现,自然而然地消失,毫无痕迹,也不会让观众看着别扭、不舒服。 第二招:契合影片的气质,不能煞了风景 一部古装片,你给每位主角一人来一“诺鸡呀”手机,或者一部时尚大片,你给女主角选的衣服全部都是“美它死榜尾”的,你就是再好看的电影,观众都会觉得很山寨。广告植入要充分契合影片的气质,别让金钱的“铜臭味”沾染了你对电影内涵的追求。有品位的电影,要搭配有品位的广告,街上的乞丐赤脚没事,你一大公司白领,天天蹬着某牌自行车、用着某牌山寨手机、踩着某牌低端球鞋,这可就大煞风景了。 第三招:把握好植入的数量 不能“植”了一个又一个 别把观众当傻子,人家花几十块钱买票进场看电影,为的是看卿卿我我、打打杀杀、警察抓小偷、帅哥爱美女的桥段,可不是为了来看你播放的广告特辑的。咱们看《建国大业》是数“星星”,毕竟我们就好明星这口;但你若来个《广告大业》,把观众骗进去“数广告”,那可没几个人乐意了。咱不好广告这口,上哪没有个免费的广告看呐,干嘛要花那几十块的冤枉钱。所以,别钻到钱眼里去了,一个劲儿地“种植”广告。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