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从世博报道看电视新闻直播的发展趋势

来源:《新闻记者》  发布日期: 2010年5月31日 14:55 

 重大事件面前,现场直播无疑是电视的一个“撒手锏”。今年4月30日至5月2日,东方卫视、上视新闻综合频道并机直播世博开幕式,《世界,你好》获得了电视观众的高度关注,掀起了收视高潮。收视率数据显示:这个特别报道的收视率创下7年来新高。

  4月30日:东方卫视成为全国卫视NO.1

  作为世博会主办地的上星卫视,东方卫视在三天时间里分别以“拥抱世博”、“欢聚世博”、“畅想世博”为主题,通过演播室嘉宾访谈,多达200次的记者现场连线,以及分演播室观众互动等形式,电视新闻中心记者全体出动深入园区,分别在空中、水上、世博园区制高点、各个场馆等地点,进行了360度的现场报道,让观众了解全面的园区整体情况。4月30日开幕式当天,东方卫视全天收视率在全国26城市中达到0.26%,是春节以来的收视新高;而黄金时段18:00~23:00达到0.86%,位于各卫视之首。

  应该说,上海广播电视台世博直播报道获得成功,首先应该归功于世博这一重大活动举世瞩目且就在黄浦江畔家门口举办。另一方面,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精心策划也功不可没。

  从新闻内容来看,东方卫视的世博报道获得成功,首先得益于用民生视角直播世博。我们不妨看一下三天来的直播内容:

  4月30日的直播节目从上午9点开始,至晚上8:10结束,分“总揽世博园”、“世博园区准备好了”、“上海准备好了”、“中国准备好了”、“试运营情况和世博攻略”、“开幕式准备情况”等板块,层层递进,几十路记者对世博会开园前的各种交通、场馆、天气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5月1日的直播节目从上午7点开始,至晚上8:30,分“总揽世博园”、“开园仪式”、“科技之旅”、“‘视’界之旅”、“文化之旅”、“创意之旅”、“互动之旅”、“梦想之旅”、“‘夜宴’之旅”等板块,第一天开园情况尽收眼底,为足不出户或即将观博的观众提供了视听盛宴。

  5月2日的直播节目从上午9点开始至晚上5:30,分“眺望和谐塔”、“临水逐梦”、“山林情怀”、“低碳生活”、“动力革命”、“城市之芯”、“科技的魔力”,“城市的年轮”多个部分,其中穿插4次有关天气、道路、轨交以及园区情况的直播连线,为市民出门观博提供了实用信息。

  在三天的直播中,电视新闻中心30多名记者共直播报道200余次,平均每人约6.6次。世博园园内报道占到约60%,园外报道占到约40%。在直播报道中,观众显然对世博的实用信息较为关注,诸如“园区医疗急救服务”、“各出入口游客排队情况”、“世博游客就餐情况”,三天大直播中记者对20多个世博场馆情况进行了直播,令观众身临其境。

  由于除中央电视台外,没有一家媒体获得空中拍摄直播的权利,东方卫视适时切入央视画面,借用央视城市最佳实践区、世博园区的航拍画面;另外,充分利用国内电视新闻资源,与各地卫视约片约稿,对江浙道口交通情况、各地迎世博情况进行了介绍;展示各场馆的最大看点,推荐最佳游园攻略,让市民先睹为快,分享世博精彩。

  其次,从运作方面来看,世博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成功,源于“大直播编辑部”的概念。

  在这次世博直播中,电视新闻中心打破原有的内部构架,由东方卫视编播部牵头设计播出流程,与技术部门、采访部门一道安排编播内容。在编播内容上,注重世博信息的实用性,并且,每路直播记者都有一名“直播协调人员”,由“直播协调人员”与编播部、卫星或微波技术人员进行即时协调,协助确定记者直播连线时间、内容,有效保证了直播的顺畅进行;后场编播部也有4名协调人员,通过“直播协调人员”及时更新信息。这些技术手段和人员配置都确保了直播的成功进行。直播期间对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不可测因素考虑到位,形成合力集体作战。

 积极探索电视新闻直播的新形式和新手段

  电视直播报道中除了记者与主持人通过卫星、微波、网络传送等手段外切双框、电话连线外,随着直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新形式和新手段被采用。在此次为期三天的世博直播中,编播部门充分与技术人员沟通,多次采用“六框直播”的形式,让更丰富的世博内容在电视屏幕上显现。其中一框为主持人演播室,另外五框包括天气、交通、园区等各个直播点,第一天采用了3次“六框直播”,之后两天分别采用了8次。同时也适当地应用“双框”、“四框”、“对等框”,这对于整合世博园区信息、提供出行指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在园区内上海广播电视台有一个约50平米的“世博眼”直播室,可以360度旋转,环视世博园区情况,主持人背景可以随着直播室的旋转而变换,可以与位于电视台演播室的主持人进行双框对切。在这次直播中,技术部门采用了3G无线数据传输方式,这种方法与宽带上网较为接近,速度更快、信息更海量,可以满足高清画面的传输。记者与摄像在园区内任何一点现场拍摄完成后,能将画面无线传输回直播平台,以此缩短电视制作流程。在直播点的设置上,除了园区内的一般景点外,还在世博局一幢高楼楼顶设置直播点,世博园场景一览无余。在园区运营指挥中心也设置了直播点,对于世博园各个出入口、热门场馆蛇形区人流情况即时拍摄监控探头,对引导排队客流起到了作用。

  “三地演播室”的形式,使直播信号源达30多个。世博直播的过程,还促使我们进一步认真探索电视直播与新媒体的联动与整合。

  首先要认识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视新闻直播的发展。中国网络电视台开播后,宣告了中央电视台涉足网络视频,抢占话语权的尝试。中央电视台原副总编辑、央视网总顾问赵立凡表示,国家网络电视台的目的就是要抢占多个制高点,包括抢占视频资源的制高点、抢占各类新媒体制高点、抢占手机电视的制高点、抢占“三网合一”的制高点。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早在2005年5月,上海电视台就获得了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张IPTV、手机电视全业务牌照。随后,上海文广集团还投资组建了百视通、东方宽频等公司,发展以网络视频为主的新媒体业务,上海网络电视台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新闻节目视频在网络上的平移,使得新闻直播首先在网络上得以实现,也突破了电视播出时段的限制,改变了电视直播的单向传播特点,电视网络直播的互动和交流得以实现。

  从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到大众传媒报纸、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每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的出现,都给予新闻从业者以新的契机和发展。网络的出现,世界变“平”了,成了“电脑屏”,只要有宽带,就不会被边缘化。与世界的联系和对接,都能在电脑上完成。对于受众来说,这种互动性强、成本低的阅读方式已经成为更多受众首选的阅读方式。电视产业近几年来的业界形态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的广播、电视的播出模式,发展到了现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互动电视、移动电视等功能较多、产业形态种类丰富的状态。许多传媒机构都在探索实践,寻找各种传播的路径。

  这次世博直播中,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的新媒体旗舰百视通充分发挥“新”的优势,将电视新闻直播很大程度上平移至“电脑屏”、“手机屏”,并采取了多种创新手段。在三天大直播中,百视通更新世博相关视频500多条;4月30日直播当日晚8点,同时有5万多独立IP在线收看,三天直播中独立IP用户访问量达125841,PV(即一个用户浏览多少页)流量41万。同时,在手机电视世博专区开通了3个世博直播频道,自开播以来上线节目1500多条,开幕式当天更新节目200多条;同时在全国IP电视平台上开设世博专区,以直播、回看、点播、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报道世博。电视新闻中心的直播内容在新媒体上可以随时点击收看。另外,在手机平台上开设了世博专区,通过直播、点播、轮播等方式实现“移动地看世博”。通过三屏技术的整合,首次实现了世博节目三屏分享、三屏同看。用户只需要一个帐号就可以在电视端、电脑端、手机端分享世博体验,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世博展馆、精彩演出、游园信息第一时间分享给好友。

  新闻直播应成为电视报道的一种常态

  直播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使得电视新闻媒体相较于新媒体重回信息流的上游。所以,应该力求新闻直播成为电视的一种常态。

  在电视新闻直播的新闻实践过程中,一般总选择题材重大或者规模重大的选题,比如伊拉克战争、香港回归、世博会等媒体可以事先准备并参与的报道,因为大型活动往往是可预见性的新闻。还有一部分是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诸如汶川、玉树地震等。从实践看,不是任何新闻题材都适合新闻直播,一些意义一般、缺乏事件发展过程、或发展过程缓慢缺乏矛盾冲突的事件是不适宜直播的。另外,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只有后方编辑和前方采访人员密切配合,才不妨碍观众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电视新闻直播还受到播出时间和栏目的制约,在具体操作上缺乏灵活性,而有戏剧性和冲突性的现场稍纵即逝,很难契合电视新闻直播的时段。

  因此,适合电视新闻直播的重大事件并非天天发生。不过,有些直播报道值得开拓、探索。2008年和2009年,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在每年夏天的“夏令热线”栏目中尝试新闻直播,在选定一个典型事件后,由记者在现场进行直播,为观众解决在炎炎夏日中遇到的生活难题,这突破了我们一般理解上的“重大事件才能直播”的窠臼。尽管这种直播只是简单的单机直播,场景固定,但在内容上却有广泛的关注度,为市民百姓排忧解难。电视新闻直播方式成为社会的“减压阀”,拓展了新闻直播内容的范畴。

  现场直播报道,往往牵扯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除了要紧盯重大事件直播外,观众也希望能看到更多反映民生的新闻内容,在观众的“开门七件事”上多下功夫,寻找具有典型意义的直播内容和直播场景。

  电视直播对电视新闻记者的要求更高,需要记者有较高的应变能力。突发事件、重大事件发生后,电视记者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将现场画面传回,否则电视就成了广播。电视记者全方位的能力在如今的全媒体时代,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