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2010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0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发布,报告称,2009年,国内全年电影票房达到62.0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近43%,中国电影俨然一派大国气象。然而,想从电影大国变强国,电影界首先就要改改“只选贵的、不选对的”这个毛病。 大片横行、票价虚高早已是老生常谈,借此断言中国电影患上“巨人症”也未免有言过其实之嫌,但自从《英雄》开启中国大片时代以来,中国式大片就在爱恨交织的“口水”中茁壮成长,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所言,大片盛行是中国电影整体制作水平下降的原罪:“大片占据了太多资源,造成电影市场畸形发展,造成了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困境,从而影响了后备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导致电影整体制作水平下降”。 观众被“忽悠”进电影院,又往往捏着瘪掉的钱包、大呼上当地出来。除了日益高涨的影院运营成本,动辄数亿元的大制作成本不转嫁到观众身上,你让投资人怎么办呢?就这么着,还不时传来投资打水漂的消息呢。 其实,定价由市场决定,有人就爱掏那百八十元看场电影,有需求就有存在的理由。中国电影市场的问题不在影院越来越豪华、票价越来越高,而在于影院资源分布不均,影院分布在城市间越发呈现出“马太效应”。尹鸿就表示,目前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仅依靠几个一线城市支撑,广大二三线城市有待开发。目前影院建设相对滞后,严重影响到了影市扩容。 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应该是高、中、低三种结构分布合理的市场。二三线城市的中偏低端市场还在发展初期,很多小城镇已经有十来年没有放电影了,而这正是城市影院的蓝海市场。像用15到30元的低价票拼市场的大地院线,主攻二三线城市市场,短短几年间数十家影院已经从珠三角扩张到长三角, 甚至开进了北京郊区。资本不必“嫌贫爱富”,走惯了贵族路线的中国电影投资者们与其患上“巨人症”,挤在一线城市“蜗居”的市场中,不妨拍拍“小片”、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院线道路。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