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魅力在哪里?在时尚人群眼里,它是生活品味的象征;在屌丝们眼里,它是白富美、高富帅们的专用;在大多数安卓机用户里面,它代表着功耗比和高档不死机;在喜欢拍照的用户眼里,它代表着替代卡片相机的能力;在喜欢随身音乐的用户眼里,它又是一个活动的音乐宝库…… 但是,乔布斯只有一个,于是引出来我们对这次iPhone6发布会的观后感:一个时代的结束OR隔代买定律的再一次印证。 苹果的保密工作已经做得很垃圾了? 在这次发布之前,关于新款iPhone的各种硬件参数就已经曝光在各大媒体上,这在乔布斯时代是无法想象的。要知道当初苹果是非常重视保密的工作,不到最后一刻是无法一睹真机的实照的,也真有被处罚的案例。而现在的iPhone发布之前,接近真机99%的碟照就已经在网上满天飞了。 这里面,可能有苹果PR部门的推波助澜,也有真的通过各个元器件供应商或代工厂商渠道内泄出来的机密,但无论哪一点,给我们的感觉都很不好,就像你看足球直播一样追求的是那种无法预测的那种快感,如果提前让你知道结果就如同是录播比赛,索然无味肯定是大家的共识,这也许就是今天发布会后很多人大呼失望的主要原因。 产品没有新意盛名难副 这次苹果一共发布了两款iPhone系列产品,较小尺寸的iPhone 6拥有4.7英寸1334*750像素分辨率屏幕,相比iPhone 5s像素提升38%;而5.5英寸的iPhone 6 Plus则搭载1920*1080像素全高清屏幕,像素提升达到了185%。遗憾的是,所谓的“蓝宝石屏幕”似乎并未出现,但屏幕的确使用新的玻璃面板技术来提升可视角度。苹果iPhone6为6.9毫米厚度,iPhone6 Plus为7.1毫米的厚度,相比iPhone 5s更薄。 但是相比安卓平台的对手提前进入2K屏时代,最薄5.1毫米的事实,苹果的这两款新iPhone确实有点落后。要知道从最初开始,iPhone就是以技术领先者的形像面市,乔布斯通过各种软件优化及最优秀的硬件材质的搭配,配合新技术的应用来塑造iPhone产品的高档大气的风格,就连iPhone 5这样的产品也在64位CPU和协处理器等方面引领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技术发展潮流,但是这些我们在iPhone 6 和iPhone 6 Plus都看不以,名不符实不是污蔑它,而是真实的写照。 隔代买定律可能又一次验证 iPhone手机最大的特点就是“隔代精品”,从第一代iPhone到33GS的升级,从iPhone4的天线门到iPhone4S的一个高度,从iPhone5的掉漆门到iPhone5s的近乎完美,这种定律也同样用在iPad系列产品上,而这次iPhone的两款产品,没有传说中的蓝宝石屏幕,也没有2000万级的单反级拍照水准,也没有四核的CPU,更没有光学变焦或者Hi-Fi功能,只是加入了安卓平台早就普遍采用的NFC功能,实在难以服众,所以我们认为购买的意义不大,还不如等下一个改进版的产品面市。 苹果真正的杀手锏是在平台整合上 如果有人因为iPhone的两款新品而轻视苹果的话,那他就会付出来代价,其实苹果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它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及通过整理需求之后对行业发展的一些前瞻性预判。 早在2010年,苹果就推出了FaceTime视频通话软,而后在2011年推出来即时通讯软iMessage,这是对用户的层面。在今年三月,苹果推出CarPlay车载系统,将iPhone的界面复制到汽车的原车显示中,提供诸如导航、语音通话、音乐播放等功能,这是对车的服务层面。另外,苹果的Health Kit也是一大创新,它可以收集用户的健康数据,比如随时查看各种和健身相关的信息,如心率、水化、血压等,用户可以将数据随时提供给医疗机构,这是对于健康方面的服务。 另外,苹果还有一个HomeKit平台,整合了Siri功能,同时也能连接诸多第三方的产品,让用户能通过iPhone就能对门窗,灯光,空调等家用设备进行控制。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觉得这跟我们国内某个厂商的理念很相仿?对,就是小米。只不过小米看重的是三屏一端(手机屏平板屏电视屏路由器),而苹果看重的是整体的平台,通过服务将软件系统和硬件串连起来,对用户起到了个全方面的服务,这才是苹果的可怕后手,一个可以改变整个时代格局的思想,也许乔布斯的在天之灵也能感到欣慰。 总结: 看完这场iPhone新品发布的直播,很多人庆幸自己将保住了肾,但至于下一次能不能保住,并不在我们的考虑范畴内。这两款iPhone产品虽然进步不大,价格却没有丝毫的打折,甚至大屏的那款相比过去定价还有一定的增幅,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将在全球热销的事实。 就像酷派副总裁曹井升在与CN314的记者聊天时谈到的一样,虽然iPhone6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这样那样的不理想,但是它还是会大卖。而这种大卖,也许就是一种回光返照,就像诺基亚当初利用品牌刷它的存在感一样,这是一种透支品牌的行为,iPhone走下神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更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我们广告网的新媒体广告频道。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