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传播大变革的时代,很多因素都在不断地挑战着企业的营销策略——日益对称化的信息、碎片化的时间、消费者的多触点和细分化等等。 很明显,对广告业来说,近两年最大变化与挑战便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这极大的改变了消费者接受和传递信息的方式甚至思维。是挑战,自然催生出机遇。机遇去哪儿了?移动广告! 可以说,移动广告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它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经历了多次洗牌,最近的一次洗牌则是由于富媒体、APP与HTML5等技术的发展潮。一方面,更加丰富的广告形式与更为便捷的交互作用大幅度提高了用户体验,降低了消费者反感度;另一方面,移动广告的精准性、随身性和长尾效应也使企业越来越看重这个领域的广告投放。 1、移动广告即将迎来“红海” 纵观整个广告市场的走向,移动广告的发展是一个大趋势,只是很多企业和广告商没有意识到的是,它的发展速度能够如此迅猛。根据调研机构eMarketer的最新报告的预测,2016年的移动广告收入将会反超桌面广告。 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桌面广告与移动广告收入分别是298.9亿美元(51%)和287.2亿美元(49%),二者差距已经很小了;到2016年,桌面广告收入将进一步萎缩到265.9亿美元,而移动广告则猛增到405亿美元,其占比也提高到了60%。 而网络广告公司MarinSoftware的预测甚至更为乐观,该公司认为到2015年底移动广告收入就将超越桌面广告。缘由在于其观察到2014年移动付费搜索的份额从32%提高到了44%,按此速度发展,2015年的移动搜索就可以超越桌面。 2、吸引消费者最终靠“共鸣” 从传播效果来看,移动广告具有跨屏联动、优化用户体验、积累真实粉丝的先天优势,并且这种与社会化媒体完美贴合的广告形式也易于引发用户的主动沟通与信息的二次传播。那么问题来了,企业如何才能在“红海”到来之前占领先机,通过移动广告来吸引消费者?答案很简单,依靠“共鸣”。 广告投放的源由是注意力,而吸引消费者持续关注的核心则是情感共鸣。包括且不限于从内容到形式、从洞察到互动,成功的移动广告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细节都将与消费者产生的共鸣最大化。因此,对于企业来说,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定位,理解你的消费者,并且只生产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移动广告。 先来谈定位问题。 精准的定位包括两方面需求,一是定位真正有购买需求的消费者群体,二是定位广告发布的渠道和工具。前者要求企业找到你的消费者是“谁”,后者要求企业找到这些“谁”都活跃在“哪”。通过精准细分消费群体并了解不同消费者在移动设备上访问最多的接触点有哪些,从而找到最划算和最有效的途径吸引消费者。 再看消费者情况。 今天是一个80后、85后甚至90后群体崛起的时代,年轻的消费者不喜欢“一本正经”的品牌,不喜欢“自以为完美”的产品,更喜欢真实的、有情绪的和有内容的品牌。这意味着,移动广告要从自说自话,转变为说消费者想说的话,即把功能性的产品与广告化的品牌变成一种态度、精神和价值观,也属于广告内容化的一种模式。 最后探讨下共鸣。 事实上,这里说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信任”。企业应该明白的是,在如今这个消费者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的时代,品牌营销就必须从信息推广走向信任推广,消费者只有在建立信任的前提下才可能产生消费行为。因此,企业需要争取的是让消费者对你建立信任,而不是说你传播了多少数量的信息给到他。 当然,要做到以上三点对企业来说并非易事,这需要一个长线布局的方案,根基则在于对大数据技术的充分运用。从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对大数据的利用仍停留在收集消费者信息上,而没有将用户数据打通并进行体系化的管理,这个漏洞也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移动广告的传播效果。在这方面,时趣的数据洞察技术或许可以为企业带来些参考价值。 时趣曾为国内某知名航空公司精准洞察其消费群体在社交平台的行为趋势,并最终实现用户数据资产的增值和保值。这一过程中: 1、使用身份匹配技术,把所有的用户数据打通,构造完整的用户画像; 2、根据画像中的社会化兴趣、消费能力等多个维度对用户进行分组,发现用户更加延伸的社交属性、职业倾向等,进而进行针对性广告投放策略。 3、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后还会发现,在真正的消费者当中,哪些是在移动网络上有影响力的人,以及他们的社交关系。利用这样的一些特征便可以更加细化的区分出具有购买价值的用户和具有传播价值的用户,从而实现更加精准与更有价值的移动广告投放。 本文的末尾想传递一个正能量思考,希望能与企业经营者产生“共鸣”。有句话说,很多事情就像是旅行一样,当你决定要出发的时候,最困难的那部分其实就已经完成了。同样道理,对于企业来说,最困难的问题并不在于如何利用移动广告的力量去支持自己的品牌营销,而关键在于,你已经决定应该投放移动广告了。 在看过本文之后,企业主都可以进行思考,如何去投放移动广告,发展自己的移动营销了。更多新媒体广告代理请继续关注媒体资源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