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号创业者大会”、“千人万元计划”是今日头条最近提出的一个计划。 为了视这次是“玩真的”,头条请来了刚从央视离职的张泉灵为其站台,张泉灵说,自己希望表达对“创作者的重视”。 头条创始人兼CEO张一鸣也继续在他的演讲中不停地强调着这种“重视”,他的演讲题目就直接选用了科技自媒体“机器之心”的名字,发布了包括资金扶植、自媒体孵化器、产品支持在内的一系列扶植创作者的措施。张一鸣说他不太会聊“情怀”,不如直接来谈谈钱。他认为目前内容创作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创作不足、质量不足、分发不力和创作者的收入不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今日头条推出了补贴创作者的做法——“千人万元计划”。 在未来的12个月内,头条号平台承诺将确保至少1000个头条号创作者,单月至少获得1万元的保底收入。他还表示,微信公众号、百度百家等平台都采用的是阅读量、广告分成模式,而在头条号中,只要有用户阅读,头条都会对创作者进行补贴,不再采取量入为出的方式。 他认为,今日头条做这件事的核心优势就在于他们的算法能够做到向读者精准分发,不需要作者绞尽脑汁去做病毒营销,只需安心创作;并且他们作为内容推荐引擎产品,而非通讯工具,和内容创作者的利益是一致的。 这是要拉拢作者们成立网络作协的节奏么?以下是冯先生在去年6月头条发生版权纠纷时独家专访张一鸣所撰写的稿件。时隔一年,再翻出来看看,今日头条究竟历经了多少变化? —————————— 华丽丽分割线 —————————— 去年6月,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的搜狐媒体大厦内,一场搜狐公司针对今日头条所属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提起诉讼的新闻发布会引燃了现场众多记者的情绪。 这已经不是今日头条第一次受到外界的质疑。自6月4日,今日头条宣布获得第三轮1亿美元融资的信息披露后,先是《广州日报》宣称今日头条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转载其文章,涉嫌侵权,将其告上法庭后;次日,《新京报》发表社论《“今日头条”,是谁的“头条”》,文中提出今日头条“搬运的不仅是新闻,更是版权。”直指其是“剽窃者”。 身在现场的记者们此时或许处境尴尬,内心纠结。一方面作为新闻工作者,他们不该对新闻事件本身带有情绪与倾向。但同时,他们又是事件的当事人、受害者。 新闻发布会最终以搜狐要求今日头条立刻停止侵权行为,刊登道歉声明并赔偿经济损失1100万元的条款声明中结束。而在就在不到两个小时后,距离搜狐媒体大厦不到三站地的知春路,今日头条所在的办公大厦内,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也紧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本已四散的记者们又折而复返,情绪复杂地倾听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的声明与回应。 价值5亿美金的创业公司 在位于知春路的今日头条总部办公室里,张一鸣坐在大开间的办公室里,身穿着不起眼的灰色T恤,混杂在一群同样穿着T恤,敲击键盘的程序员们周围,看起来毫无差别。今年31岁的他出生于福建,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因为身材矮小,多数时候显得比平常人更加羞涩、腼腆。他已经是一家估值5亿美金的公司的老板,但员工们有事找他时还是惯常地叫他一鸣。 这或许是他最为忙碌的一个月,应对诉讼、安抚合作方的情绪、受邀在各种公开场合发言等等。因为采访迟迟不能敲定,记者甚至在微信里和他发起了脾气,但最终他还是妥协,约定了次日的晚餐时间作为采访。 虽然面对一个月来连续不断的诉讼风波,但此时的张一鸣情绪颇佳。面对摄影记者的摆拍要求,他一一应允。而在此前的某场新闻沟通会上,他还与《新京报》某摄影记者闹得不欢而散。 他的晚餐简单,助理为其购买的一份盒饭里,蔬菜加鸡腿,在记者面前,他吃得津津有味。如果人在公司,大多数时候这就是他的正餐。在被告侵权的那几天,他焦头烂额,甚至忙得一整天吃不了饭。 张一鸣是个典型的创业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2005年毕业至今,他先后成为酷讯旅游、饭否网、九九房等网站的联合创始人及参与者。和前几次创业比起来,今日头条的增长速度可谓快速。 从2011年底创业至今,今日头条先后融资三轮总共1.2亿美金,估值超过5亿美金,比一年前增长了8倍。团队也从20多人扩充到了现在的200多人。 身为信息获取的重度用户,张一鸣感慨创业的初衷“就是要让你需要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告诉你。” 今日头条并不是心血来潮的创业项目,2007年在酷讯创建火车票搜索系统时,他就敏锐地感觉到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和被动性,而聚焦在“如何更好地得到感兴趣的信息”上,试图构造一个主动分发信息的系统,但彼时的市场并没有准备好接受这样超前的思维。那是百度和谷歌的模式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年代,诺基亚还占领着中国手机市场90%的份额。 直到2012年,张一鸣才感受到了时机的到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增量爆发,社交媒体的大力发展,以及设备技术的进步。他认为自己准备好了在垂直信息领域创建一套全新的系统。张一鸣并不讳言自己在这套系统上的逻辑与野心,他以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斯坦福校园里创建谷歌为例,“搜索引擎在早期也被斥为盗版,但今天大家肯定不这么看,(搜索)也不仅仅是盗版这么简单。”虽然被背负“盗版”恶名,但张一鸣始终认为今日头条的价值要远远超出现在众人所能理解的范畴。 就在在搜狐的发布会结束后,今日头条官方微博发出回应:“此次搜狐发难,我们认为本质上是行业之争”。这也是一众投资人对于今日头条事件的看法。创业初期,张一鸣就收到海纳亚洲创投基金(SIG)和一些个人投资者总共500万美金的天使投资。决策过程简单,张一鸣仅仅在面巾纸上随便画了一个商业模型,投资就敲定了。一年之后,曾参与投资Facebook、小米、京东等公司的著名俄罗斯投资机构DST也决定投资今日头条,金额为1000万美金。 虽然此次搜狐是原告方,但张一鸣坦言过去曾多次与张朝阳约谈,内容涉及投资或收购的可能性。“我的原则是是否有利于项目本身,更好地把这件事做成,否则就不考虑了。”最终,今日头条选择了红杉资本和微博联合的C轮1亿美金的投资。 24日当天紧跟搜狐举办的发布会上,张一鸣略显委屈地向在场的记者们展示了与搜狐各个部门之前的邮件往来,证明双方确实存在合作。“搜狐说是个别部门和一段时间的合作,这解释也太含糊不清了。” “过去,我们确实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但这种恶意竞争的方法我们也不接受。”张一鸣说。 技术与版权之争 从第一次创业到今天,张一鸣似乎尝试了无数种可能性,但其实他始终在做的就只有一件事,就是信息的聚拢与分发。创业两年,今日头条的安装用户数量超过1.4亿,日活跃用户4000万。和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不同,张一鸣声称,今日头条不是新闻分发的客户端,每一个打开的用户看到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 在今日头条的200多名员工中,技术和内容审核的人员超过了160人。前者维护着一千多台服务器,每年在硬件上的成本开支就超过一千万美金;而后者则负责对机器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再加工,规避敏感词汇和网关的审查。 看上去,今日头条在做的事情和搜索引擎并无二致。在一千多台服务器上,今日头条的工程师编写了一整套爬虫软件,而这些“爬虫”们的工作就是每天不间断地扫描全网,将抓取到的有用信息缓存在服务器上。利用另一套算法,这些信息被分析后归类,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推送给用户。 利用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工具登陆今日头条的用户们,在被后台分析偏好后,也会得到一套完全个性化的阅读信息。张一鸣打开他的手机,演示给记者看,“最近今日头条上了头条,所以我的客户端里推送的也大致是这些文章,它们可能都非常冷门。” 除了与搜索引擎的被动搜索不同外,今日头条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创新之处。但张一鸣觉得搜索做的还是不够,他最大的感慨是“要是早知道就好了!”按照这一原则,被动的搜索显然已经不符合他的预期,他需要的是一款主动推送的系统。 无论张一鸣的思维是多么创新,有一点他始终绕不过去,就是爬虫抓取的合理性。在各类媒体看来,就是版权来源的合法性。 在小道消息创始人、丁香园CTO冯大辉看来,今日头条并不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搜索引擎是要遵守Robots协议(也称为爬虫协议、机器人协议等)的,就是‘网络爬虫排除标准 ’(Robots Exclusion Protocol),网站通过Robots协议告诉搜索引擎哪些页面可以抓取,哪些页面不能抓取,这样就不会存在侵权问题。而今日头条显然不是,否则你把自己机器人的User-Agent(用户代理,是指硬件平台、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用户个人偏好。)公布一下再说。” 在媒体的一致口诛笔伐之中,张一鸣承认自己确实存在某种侥幸心理,“大家都在那么干……” 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冯大辉以Google Reader为例,如果不提供RSS输出,Google Reader并不会主动抓取。更重要的是,Feed是用户自行添加的,内容提供商可以自行控制内容的输出。或者只输出摘要,想看原文需要点击到内容提供方的网站上去。 今日头条被质疑的另一处就是的深度链接与转码问题。而在张一鸣看来,深链和转码都是为了“适配”。 “手机端阅读PC端的网页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Flash动画不兼容,排版格式不适用等等。所以这么做(深链和转码)是为了用户更好地阅读。”此前,每一条资讯在今日头条的客户端上,都会呈现来源页面的信息。但根据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的表示,事实上今日头条抓取信息后,对页面进行了二次加工再而呈现,自己并没有得到流量,反而已有的广告被“优化”了。 某知名媒体人认为,今日头条中所展现链接对象并非对方主页,而是二三级以下的最终页面,这是触及版权法的。另外,虽然在著作权法中时事新闻不受保护,但由于今日头条抓取的内容提供方中有大量的主观评论,就必须得到内容提供方授权。 在事情发酵后的一个月内,今日头条团队紧急召集工作人员和各大媒体补签协议。“因为这个事,有些员工本来该休年假的也临时取消了,有点同仇敌忾的意思。但还好这个事发生在今天,我们还有能力去弥补,后来者可能就没办法了。”张一鸣表示自己现在并不担心运营的问题,“有一些(媒体)已经补签了入驻协议,另外一些极端的我们也不再继续合作,影响不大。” 版权扼杀不了新媒体的未来 对于这场突如其来并且持续发酵的版权风波,张一鸣显然始料未及。他认为自己坐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历史火药桶上,成了众矢之的。 在平面媒体和互联网媒体旷日持久的版权争夺战持续了十多年之后,历史的车轮倒转。门户网站们发现,此时此刻的自己居然也成了“传统”媒体,遭遇了多年以前平面媒体所遭遇的窘境,并且如今还要与之抱团,一致抗敌。 就在搜狐状告今日头条的前一天,张一鸣在自己的微博中晒出一组数据,其中详细分析了今日头条、搜狐、网易等11个新闻客户端产品在新浪微博中的分享状况。数据显示,今日头条的分享量超过2到12名的总和。张一鸣说:“每一分享都回流到原网站,希望更多的回流。” 如今,今日头条显然已经是赶超门户新闻客户端的强大流量分发方。而其他媒体除了道德上的指责之外,也并没有想好如何进行商业上的探索与合作。 张一鸣表示,版权费对于目前的今日头条来说已经不是问题,而他则更想寻求的是与其他媒体之间互利共赢的商业合作方式。虽然自称平媒十多年的重度用户,但他显然已经看到了新媒体倾轧传统媒体残躯而过的历史车轮。“我宁愿坐下来谈合作,而不是你死我活。” 《财经天下周刊》主编李翔显然站在了今日头条这一边。他指出,未来很有可能站在像今日头条这样的公司这边,因为用户习惯的变迁导致最终的用户站在了它们这边。它们的问题是,需要找到一条在免费文化和保护知识产权之间的道路。 李翔以音乐共享公司Napster为例,其实Napster的发明者并没有作出什么重大的突破,就像互联网上的每一个创新进步一样,肖恩·范宁和他的同事不过是把之前独立发展的各种元素进行了简单的组合。音乐行业提供的最大的教益是:以版权为名义来保护自己是很容易的;但要是以为拥有了版权就拥有了未来,是很不靠谱的。盗版显然不对——当然,针对版权保护也有一番争论,过度的版权保护会扼杀创新,这已经是公论;但像Napster和今日头条这样的公司之所以快速赢得海量用户,绝不仅仅是因为它们会盗版,盗版在历史上就从未断绝过。甚至不乏有盗版推动进步这样的思想存在。 高览资本投资总监,原《财富》杂志代执行总编周展宏认同这种看法,今日头条确实符合用户的阅读习惯,其飞速增长的用户数证明了这一点。但如果它不能为价值链上不可或缺的原创内容提供者带来价值,有一天它像Napster一样消亡我也不会感到丝毫意外。在媒体行业,类似音乐行业的iTunes的价值链共赢者注定会出现,而今日头条如果能及时改变,仍有成为媒体行业iTunes的可能。 身为传统媒体人,李翔的问题在于,如何找到不被用户抛弃的方法,以及,为何同样的内容产生的价值差别会如此之大? 而张一鸣则已经开始构建他的“头条生态系统”了,“谷歌在斯坦福校园里创办时,哪里想到什么生态,但你看现在呢?”张一鸣笑着说,他吃完饭,准备结束采访。隔壁的会议室里,他的员工们正在等待他。 张一鸣如今已经不用再看大公司的脸色了,如果他早知道就好了。更多广告新闻观点请继续关注广告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